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安史之乱爆发之初,大唐毫无准备,甚至失去了洛阳、开封等重地,人心动摇。
然而,在众多名将的努力下,大唐迅速从混乱中恢复过来,并采取了主动。
此时,形势对大唐非常有利。只要大唐坚守潼关,安禄山集团就会陷入绝望。
然而,唐玄宗却“神助攻”,强迫哥舒翰出潼关作战。
结果,哥舒瀚全军覆灭,潼关失陷,唐玄宗不得不放弃长安,开始了悲惨的逃亡。
这是怎么回事?
有利的形势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由于大唐毫无准备,安史叛军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发展,仅33天,即袭占开封,气势如虹。
然而,在大唐众多名将的努力下,大唐放慢了速度。
战争失败后,高仙芝和冯常清退守潼关,击退安史叛军先锋,遏制安史叛军西进势头,暂时稳定了关中形势。
随后,颜皋卿和颜真卿带动河北军民奋起反抗,声势浩大。郭子仪和李光碧走出井兴,与河北军民一起,几乎切断了叛军基地范阳与洛阳的联系。
与此同时,张巡挺身而出,坚守雍丘,阻止叛军向江淮发展,而鲁炯坚守南阳,也阻止叛军向荆襄发展。
[img]412897[/img]
此时的叛军,“前阻潼关,后断渔阳”,向南发展也受挫,陷入绝境。
安禄山斥责劝他起兵的谋士高尚庄重:你劝我造反,说一切都可以。现在我们好几个月都进不去了,北路已经绝了,唐军四面合围,我只有洛阳和开封。万全在哪里?
安禄山意识到自己陷入了绝境,大唐众将军自然意识到了这一点。
哥舒翰、郭子仪、李光璧等将领,都上书,指出潼关只要守住,就能绝对主动。
然而,唐玄宗再也听不进去了。
唐玄宗失去了理智
此时的唐玄宗,已经失去了理智。
唐玄宗非常信任安禄山。
唐玄宗对安禄山造反的心理影响很大。
一方面,他不再信任所有的将军。
封常清、高仙芝,以新募败退之军,退守潼关,据险守关,是形势稳定的关键。
无法支撑,撤退防御,这是正常的军事行为,根据保险稳定的情况,更有利于国家。
然而,唐玄宗竟然听从了宦官边令诚的诽谤,以“以贼摇众”、失去法律地位的罪名斩首了当时两位名气最高、战功最高的顶级名将(当时高仙芝、封常清的名气、资历高于郭子仪等人)。
一线士兵“大呼浪费,声振地”,但已经失去理智的唐玄宗是不会听的。
因此,他自然不会听哥舒翰、李光璧对进退战略的建议。
同唐玄宗的第二种情绪是:愤怒!
愤怒之下,唐玄宗有快胜的倾向。
叛乱爆发之初,唐玄宗愤怒地要求御驾亲征。
后来,他给荣王李婉和高仙芝的任务是“统一军队东征”。
在斩杀封常清、高仙芝、换哥舒翰上来后,他多次催促哥舒翰出战。
看到玄宗的速胜心理后,哥舒翰上书说:“要想成功,何必要速”?反对“速胜论”。
[img]412898[/img]
不过,唐玄宗不但听不进去,还对哥舒翰感到不满。
玄宗对哥舒翰不满。哥舒翰自己也有责任。
哥舒瀚“危险”
哥舒翰很早就讨厌安禄山和安禄山的亲戚安思顺。
安思顺,时为朔方节度使,也位高权重。然而,他和安禄山并不在一起,甚至提醒唐玄宗“安禄山必反”。
所以安禄山造反后,安思顺虽然不再带兵,但也没有被问罪。
哥舒翰手里拿着重兵,开始公报私仇。
他伪造了安思顺与叛军联系的书信,请在书中惩罚安思顺。
此时,杨国忠坐不住了。
杨国忠和哥舒翰的关系也很差。
你哥舒翰能收拾安思顺,自然也能收拾杨国忠!
此外,当时安禄山造反,打出了“清君侧”(杨国忠除外)的旗号。
因此,唐军的许多将领认为,他们应该效仿汉景帝杀赵错的事情,杀死杨国忠。
王思礼等将军纷纷建议哥舒翰:留兵将手潼关,回军杀杨国忠。
哥舒翰犹豫不决,杨国忠知道了这些事情。
杨国忠随后向玄宗建议,大军在潼关没有后应,很危险,应该再组建一支军队。
看到这一点,哥舒翰心里害怕,认为杨国忠要对付自己。
于是,哥舒翰设计杀死了杨国忠新建军队的将军,吞并了他的军队。
哥舒翰的行为是针对杨国忠的。
而且杨国忠背后,站着唐玄宗啊!
唐玄宗应该自己处理。你哥舒翰手里拿着重兵,没有攻击敌人,而是在这里和杨国忠搞来搞去,迟早会发生事故。
因此,唐玄宗不放心让哥舒翰带领重兵长期驻扎在潼关。
在唐玄宗看来,此时安史叛军的威胁远小于哥舒翰。
被表面现象所愚弄
唐玄宗得到的消息是:安史叛军兵力薄弱,在陕州“兵不少于4000人,都虚弱无备”。
[img]412899[/img]
杨国忠强烈建议唐玄宗让哥舒翰出征。
哥舒翰强烈反对:安禄山不是草包,他善于用兵。既然叛乱了,怎么可能没有准备呢?一定是为了引诱我进攻!我的攻击正好落入其中。现在,只要我们坚持潼关,我们就可以稳定地获胜,“请留下来”。
郭子仪、李光颉还说:潼关的军队守不住机会,等我们清理敌人的河北老巢,敌人就完蛋了。
众将之言,都是金玉之言。
然而,正如前面所说,唐玄宗此时已经失去了理智。
他对安禄山的叛乱感到震惊,不再完全相信将军;他对安禄山的叛乱感到愤怒,渴望消灭敌人,无法忍受!
事实上,正如哥舒翰所说,像安禄山这样的人在陕州怎么会毫无准备呢?安禄山只有在真正没有办法的时候才会摆出这样一种容易被识破的错觉。
然而,此时的唐玄宗,只愿意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只愿意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他无法理性地判断敌人,甚至整场战争。
更何况唐玄宗大概没想到代价会这么重。
意想不到的代价
哥舒翰出战的风险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唐玄宗有理由认为,即使安禄山引诱哥舒翰出潼关作战,那又怎样?
此时,哥舒翰手下有号称20万的兵马。
而且,在这些兵马中,虽然有一些新兵,但也有很多来自河西、陇右的精兵。
安禄山呢?安禄山呢?
叛乱后,安禄山又招募了一些新部队。然而,他的经验丰富的部队是18万。
[img]412900[/img]
当时,为了打破困境,安禄山专注于恢复与范阳的联系,让史思明和蔡希德率领数万精锐回救河北,包括最精锐的“落河”。@ 令狐潮率领数万军围攻雍丘,武令迅率领数万军进攻南阳。
此时,即使安禄山真的在诱敌,哥舒翰在力量上也不处于劣势。
更何况,即使作战不利,几十万大军会被一口吃掉吗?你不能再退守潼关了吗?
在这种情况下,哥舒翰强调安禄山诱敌,说服不了唐玄宗。
就像关羽在《三国演义》中的豪言:“即使有伏击,我也不怕。”
说这样话的人,一般都是···
唐玄宗急于求边功,不断增加安禄山等边将权利,导致安史之乱。
唐玄宗急于取胜,强迫哥舒翰出战,导致长安沦陷。
自从唐肃宗急于取胜以来,他以“晨昏之恋”拒绝了李泌的策略,急于反击长安和洛阳,导致无法彻底消除叛乱。河北省安史治乱的残余部分扰乱了大唐一世。
“要想成功,何必要快”。
安史之乱哥舒瀚全军覆灭的真相是什么?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