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有许多不可调和的世仇,如晋、楚、燕、齐、吴、越。
公元前544年,吴国主动进攻越国,局面处于绝对优势,但吴王余祭不小心被战俘刺死;
公元前510年,吴国准备大举攻打楚国,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先向越国开始,再占领几个城市;
公元前506年,吴国用全国之兵攻占楚国都城营。正是在这个时候,越国出兵偷袭,导致吴国错过了吞并楚国的最佳时机。
[img]410750[/img]
吴越之间的矛盾真正恶化是吴王和鲁。公元前496年,和鲁带着孙武和伍子胥攻打越国,但被勾践击败,死于中箭。
公元前494年,夫差以为父报仇的名义,再次兴兵伐越。这一次,勾践没有听范蠡和文种的劝阻。结果战争惨败,不得不退守会稽山。
据《史记》记载,吴王因病去世。合庐使立太子夫差说:“尔而忘句践杀汝父?”对说:“不敢!”三年,是报越。
然而,丈夫并没有放弃。他继续追求胜利,占领会稽城,围困会稽山。勾践濒临绝境。在范蠡和文学的建议下,他不得不向丈夫投降。
两国近百年的仇恨,以当时吴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完全可以消灭越国。但夫差并没有下狠手,而是同意了勾践的投降。
《史记》记载,“吴王不听,听太宰,许越平,与盟罢兵。”
二十年后,夫差为他的心慈手软付出了代价,越国在勾践的带领下推翻了吴国,夫差也悲愤自杀。
令人费解的是,夫差明明有实力消灭越国,却迟迟不动手,否则也不会沦落到家破人亡的地步。
到底是怎么回事?主要有三个因素。
[img]410751[/img]
第一条:统治中原
春秋末期,晋国发生内乱,六卿相互征伐,导致实力大降,周边小国纷纷观望;
齐国也不比晋国好多少,齐景公渐渐老去,姜氏面临着被日益强大的田氏取代的危险;
附近的楚国刚刚被吴国攻占都城,活力还没有恢复,只需要时间休养。
这些传统强国正处于衰弱时期,这是吴国争夺中原的最佳时机。如果他们一个接一个地恢复过来,吴国几乎不可能进入中原。
对于夫差来说,一个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一个是随时可以解决的问题,这种选择题并不难。
第二条得不偿失
越国不是宋、鲁等富裕的诸侯国。它位于蛮夷,文化经济非常落后。
若夫差灭越国,不可能杀死所有越人,还需派兵驻守。
@ 还需要加强管理和建设,成本不小。但越国贫困,税收不多,得不偿失。
但是,如果夫差不灭越国,只会把他变成吴国的附庸国,不需要投资,不需要太多驻军,每年都能收获很多贡品。
对比两者,夫差不难选择。
[img]410752[/img]
第三条勾践聪明
勾践是历史上罕见的隐忍皇帝,这也是他成功的重要秘诀。
夫差接受了勾践的投降,后续的预防措施并没有放松。回国前,他在越国安置了监督员和驻军。
在吴国,夫差没有放松警惕,盯着勾践。
但勾践太聪明了,也很能隐忍,把自己完全隐藏起来,做牛做马没有怨言,甚至做了很多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比如吃香。
这一天持续了两年,让夫差认为勾践是废物,才愿意让他回越国。
夫差是春秋末期的霸主。在当时的环境下,他的选择没有错。如果你站在他的位置上,没有上帝的视角,你也应该做出同样的选择。
夫差唯一的错误就是遇到勾践。历史上有多少人能忍受这个极其宽容的皇帝?
从某种角度来说,夫差的失败不是人力,而是天意。
吴王夫差明明有实力摧毁越国。他为什么不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