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武则天拉拢长孙无忌被忽视?下面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公元654年,30岁的武则天带着4辆金银珠宝去拜访国叔孙无忌。长孙无忌知道武则天的目的,但他就是不表态。从那以后,武则天怀恨在心,终于杀了他。
唐朝开国功臣之一的长孙无忌,不仅是宰相,也是唐高宗李治的叔叔。
当时武则天还是昭仪,她和长孙无忌没有交集,
那她为什么要这么讨好长孙无忌呢?
这件事必须从武则天重返后宫开始。
[img]406914[/img]
当时,作为李世民的“未亡人”,武则天在感业寺当尼姑,
但她不愿意青灯古佛,坐吃等死的日子,
因此,武则天利用与唐高宗李治的旧情,终于回到了后宫。
尴尬的是,回到后宫的武则天,却没有任何名分,连原来的五品才人都没有封给她,
虽然回宫了,但没有地位意味着没有保障,
因此,武则天开始尽力取悦李治和王后,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武则天的努力讨好下,再加上皇后的帮助,
李治终于封了武则天昭仪的封号。
昭仪是二品,仅次于妃子,武则天可以说是从无名到一步登天,
不久,她又生下了王子李鸿,地位更加稳定。
但此时此刻,武则天的野心也显露出来,
她不再满足于昭仪的身份,而是更大的目标:皇后。
她深受李治的宠爱,又生下了王子,相比之下,王后不仅不受宠爱,还没有孩子,
武则天认为自己有很大的胜算,
不顾一切地攻击皇后的位置,
她甚至亲自杀死了女儿,并诬陷王皇后,
最后,让李治心生废王立武的想法。
但废立皇后,毕竟是朝廷大事,
而且王皇后身出名门,处置不当一定会引起轩然大波,
@ 在实施自己的计划之前,李治和武则天必须找到支持者,
他们想到了长孙无忌。
他不仅是李世民任命的顾命大臣、一品太尉,也是国叔的身份,
无论公在私,长孙无忌的态度都很重要。
公元654年,武则天和李治亲自带着四车金银珠宝和十车丝绸去府上拜见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已经听说过李治废王立武的意图,也知道武则天和李治的意图。
但是长孙无忌就是忽略了这茬,父母很短,从来没有提到过皇后的话题。
李治坐不住了,他拐弯抹角地问:“家里儿子怎么样?”
他知道长孙无忌儿子很多,问这个,只是为了引出后面的话,
“不幸的是,王后没有儿子,但吴昭仪已经生下了李鸿。”
这个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就是武昭仪更适合当皇后。
但长孙无忌只是连连说:“是的,是的,恭喜陛下,恭喜武昭仪”,
此时,李治和武则天也知道,这次拉拢长孙无忌算是失败了。
后来,长孙无忌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尽管长孙无忌不同意立武则天为皇后,但也有许敬宗、李义府等人大力支持,
对这些人,李治和武则天大力奖励,而对反对的人,则大力打压,
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支持立武则天为皇后。
公元655年,李治下诏:“王后谋行毒,废为妾”,
皇后终究被废了。
当天,李治又颁布了一项圣旨:“武氏门前勋庸,地华英富...可立为皇后。"
此后,武则天正式立为皇后。
而且她扶正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清除异己,
对于曾经反对她当皇后的人来说,罢官的罢官被贬,
让朝廷上下,人心慌,
但是长孙无忌没事,
他知道武则天得势,自己以后也很难做到,于是安心地说,
长孙无极主持修订的《唐律疏议》,不仅奠定了唐朝200多年的基础,也是中国法制史上的立法典范。
武则天就这样放过长孙无忌了吗?
不,她只是在等待机会。
因为长孙无忌是朝中重臣,要想扳倒他,必须谨慎,
在此期间,李治甚至没有与长孙无忌对质,便草草结案。
一代功臣长孙无忌的人生就此结束。
长孙无忌是名副其实的大唐功臣,
一开始,他帮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赢得了世界,
前后担任宰相30多年,
帮助李世民创造贞观之治的盛世,
李世民也极大地肯定了他的成就,
他把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挂在凌烟阁,长孙无忌排名第一。
但一朝天子一朝臣,
即使奉太宗遗命,帮助李治大业,
但在皇后登记的问题上,与李治产生了嫌隙,
最后,他被侄子杀害了。
只能说君臣关系和血缘关系可能不如夫妻关系好,对吧?
为什么武则天拉拢长孙无忌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