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魏带领庞娟围攻赵都城邯郸。赵向齐国求助,齐王命令田忌和孙膑带领军队救赵。孙膑认为魏军的主力集中在赵国,内部一定是空的,于是带兵攻打魏都城的大梁。因此,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拯救自己的国家。路过桂陵,被齐兵拦截,几乎全军覆没。这场战斗采用了包抄敌人后面迫使其撤军的战术。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双方不断战斗,赵国的军事实力很弱,魏国也很累。此时,齐国应赵国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8万救赵。但是攻击方向在哪里呢?起初,田忌准备直接把军队带到邯郸。但孙膑认为,要解开乱七八糟的丝线,不能用手拉硬扯,要解决别人的打架,不能直接参与打架。
[img]406729[/img]
派兵解围,避实就虚,击中重点。因此,他建议田忌,魏国的精锐部队现在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如果他带兵插入魏国(今河南开封)都城大梁,占领其交通要道,攻击其空虚的地方,魏国必然会放下赵国回师自救。
[img]406730[/img]
后来,正如孙膑所说,魏国匆忙返回军队,齐国军队利用其疲劳,在预先选定的作战地区桂陵设下伏击,魏军大败,赵国被围困的危险自然得到解决。孙膑通过围攻魏国来拯救赵国的危险,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例,后来被军事家列为三十六计中的重要计划。历代军事家都欣赏围魏救赵这种避实就虚的战术,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当赵国被包围时,齐国为什么不主动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