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刘禅投降非常感兴趣的朋友们,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内有粮草外有援兵,刘禅没有危险,为什么要赶紧开城投降,
刘禅很容易开门投降,这在历史上是一件令人困惑和遗憾的事情。一般来说,如果国王投降,发生在几场血战后,一个城市的损失,最终被迫进入首都。有时,即使首都破裂了,国王也不会轻易开门投降,而是会转移到另一个城市,组织人们继续抵抗。
但是当邓艾以2万个疲惫的老师进来的时候。整个蜀国基本上放弃了抵抗。诸葛瞻带领军队强大的御林军,一开始就不断哀悼,最后被打得落花流水。就这样,邓艾带着疲惫的士兵,独自一人深入,一路走到成都。
成都也是经过多年经营的古都,其城市防御实际上相当不错。里面一定有足够的食物和草。如果刘禅坚守城市,抵抗半年,应该完全没有问题。然而,刘禅此时没有组织任何抵抗,就放弃了城市,开门投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img]406309[/img]
(刘禅剧照)
关于这个问题,后人有很多讨论。一般来说,刘禅是一位贪图享乐的平庸之君。正是因为他害怕被杀,放弃了抵抗,这种奇怪的事情才发生了。然而,我今天想说的是,刘禅的投降看起来很奇怪,但实际上是不可避免的。邓艾进入蜀国不是侥幸获胜,而是压垮蜀国的最后一根稻草。我为什么这么说?
一、朝中无将。
蜀国进入后期,武将确实非常匮乏。所谓“蜀中没有将军,廖化为先锋”,就是这样。有人说这是对廖化的低估。说实话,我真的没有低估他。廖化一生中什么也没做。这样的人被委以重任,说明蜀国的武将确实枯萎了。
当时,只有姜维和夏侯霸才能被称为蜀国的将军。但这两个人,一个是诸葛亮从其他地方发现的,另一个是从魏国投降的。蜀国没有土生土长的将军。
更何况,即使是姜维和夏侯霸,当时也在前线对抗魏军。朝鲜没有一个人能带兵。
邓艾进来的时候,刘禅派谁去反抗?诸葛瞻。诸葛瞻作为第二代官员,没有能力,也是文官,自以为是。他怎么能打仗?当然,就算诸葛瞻不自以为是,也没用。他手下唯一有点计谋的人是黄崇,但黄崇只是有点计谋,不是武将。@ 在这种情况下,邓艾怎么能抵挡住久经沙场的进攻呢?
[img]406310[/img]
(诸葛瞻剧照)
二、野外无兵。
有人说,只要刘禅坚守城市,勤王的援军就会陆续到来。邓艾的2万个疲惫的老师很容易被打败。事实上,这种说法似乎是合理的,但实际上并不存在。蜀国当时真的没有援军。为什么没有援军?
首先,蜀汉的主力军在前线,由姜维领导,并举行了防守钟会。然而,虽然它是一支主力军,但事实上,除了蜀军在前线与魏军作战外,当地没有像样的军队。一些位于吴国边境的人无法派遣军队进行救援。
第二,整个蜀国人早就不愿意再打仗了。要知道,三国之战已经打了几十年了。在三国中,即使是蜀国,战争时间最长、最勤奋。不仅刘备时期到处征伐,诸葛亮时期和姜维时期也没有停止出兵征伐。@ 蜀国人民对战争早已苦不堪言。从邓艾进来的时候,沿途所有的县都投降了,可以看出没有人愿意打仗。
三、皇帝无志。
说皇帝没有野心,当然是刘禅。有一段时间,很多人试图把案子翻给刘禅,认为刘禅在刘备去世后可以守住国家30多年,这说明他虽然不是永恒的皇帝,但至少是一个守成之君。其实他真的没什么好肯定的。只是不算太傻,也没做过太爱吃喝玩乐,杀忠良之类的事情。
但即使他没有杀死忠良,他也是一个没有野心的人。支持诸葛亮和姜维北伐只是他的惯性。
这样一个没有野心的皇帝,当邓艾进来的时候,听到大家都说,心里一怕,立刻决定投降。
[img]406311[/img]
(姜维剧照)
四、大臣无节。
蜀国的大臣,除了姜伟,基本上很少有正直。诸葛瞻的父子最终死亡并不意味着他们有什么正直,而是一种自暴自弃的表现。此外,包括乔周和其他人在内的人都不愿意死。邓艾打架接管成都后,没有死者。
当然,我们可以说,这些大臣反对内战,关心人民。例如,乔周强烈主张投降,他在历史书上就是这样评价他的。他以前多次反对姜伟的北伐,他的主张是一致的。说他是一个投降者并不重要。
但总之,在大臣中,很少有人愿意抗战到底。
由此可见,蜀国的投降确实是历史上不可避免的。
(参考资料:三国志)
刘禅有粮有援军 刘禅为什么选择主动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