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远留下的五位顾命大臣的结局如何?给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有兴趣的朋友来看看。
后汉是五代的第四个朝代,沙陀人建立的第三个朝代。虽然是短命王朝,但却成了乱世的转折点。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这个转折点不在于政治清明和军队实力,而在于它在亡国时拥有一个足以改变历史周期律的人物。可以说,这样的结果不仅出乎中原各藩镇的意料,也出乎后汉高祖刘知远的意料。也许这就是历史车轮向前滚动的惯性,它最终会走上文人政治的道路。通过对残唐最后一章的分析,我们将回顾历史的转折点,以及它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巨大影响。
从后汉亡国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最激烈的文武之争,这也是五代史上典型的文武之争造成的政治斗争。事实上,从晚唐开始,朝廷政治斗争的主旋律一直是文臣控制朝政还是武将执政。唐朝灭亡后,藩镇被严重割据,使各方武将势力强大,朝中多次出现武将执政形式。这一情况得知赵匡胤在北宋时期杯酒释兵权才结束,中国古代王朝因此进入了文人政治的渠道。从五代到北宋,这种政治形式的变化始于后汉亡国的政治斗争。
后汉高祖刘志远以驱逐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的名义起兵,得到了中原各藩镇节度使的支持,最终攻下汴梁城建立后汉。后汉建立后,朝中很快就出现了各种文争武斗。在后汉建立驱逐契丹人的战争中,代表武将势力的藩镇和节度做出了巨大贡献,得到了刘志远的高度奖励,在朝鲜拥有巨大的权力。刘志远立国后,还任命了许多文臣来管理国家,他们与武将藩镇集团形成了自然对立。由于武将藩镇集团在晚唐几百年的时间周期内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职业军人的将军家庭,因此武将在政治上鄙视文官。
这种情况几乎是唐初门阀政治的翻版,但控制朝政的人已经从文臣的门阀家庭变成了将军的将军家庭。在这种情况下,文物之争是不可避免的,各种剑影都隐藏在朝廷里。刘志远活着的时候,文武之争并没有表面化,因为他的威望和朝政的控制能力。但刘志远死后,这场斗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刘志远的王位传给了第二个儿子刘承佑,给儿子留下了史宏肇、王章、苏逢吉、郭伟、杨颖五位顾命大臣。这五位顾命大臣恰好是文武双方的代表。史宏肇、杨颖、郭伟都是武臣,而苏逢吉和王章则是文臣。其中,郭伟虽然是武将,但在文臣中也有很高的声誉,被认为是五位大臣中的粘合剂。
如果这五位大臣尽最大努力帮助政治,后汉将不会在两代人之间死去。不幸的是,首相苏逢吉和中书令史洪肇之间的政治斗争引发了后汉朝廷的全面内斗。最离谱的是,皇帝刘承佑也介入其中,使政治形势复杂化。
从内斗双方的势力对比来看,武将集团具有绝对优势。史宏肇和杨台都是武将集团的代表,王章虽然是文臣,但也与武将集团走得很近。就这样,五位大臣中,三位代表了武将集团的利益,因此朝政也被武将集团控制。虽然枢密使郭威是武将集团的二号人物,但驱逐契丹后被派往叶都担任天雄军的节度使,并没有直接参与这场政治斗争。
[img]404536[/img]
文臣集团本来势力很弱,只有宰相苏逢吉一人。但通过与国叔李业的联合,拉皇帝刘承佑下水,也有了不弱的势力。由于刘知远的长子魏王刘承训早逝,后汉一直没有立太子。刘知远去世后,将国家托付给五大臣,五大臣推荐刘承佑为继承人,朝政完全由五大臣控制。急于亲政的刘承佑愿意看到五大臣之间的矛盾。在国叔李业的鼓励下,刘承佑加入了文臣系统一方,共同打击武将集团,使矛盾日益激化。因此,武将集团的代表史洪肇和杨泰利用顾命大臣的权力限制了皇帝的自由,从而引发了各种冲突。
由于刘承佑是刘知远的继任者,刘知远在汴梁市的心腹势力成为文臣集团的支持者。在苏逢吉和文臣集团的配合下,刘承佑利用这些支持,不断从武将集团收回皇帝的权力。而且武将集团也对皇帝的行为非常恼火,所以干脆和皇帝争锋相对。而且刘承佑是个年轻人,脾气比较火爆,一激动就容易做错事。他是联合国叔叔李业,宰相苏逢吉在上朝的路上埋伏兵,直接杀死了上朝的史弘肇、杨台、王章。三位顾命大臣一死,汴梁军队群龙无头,于是刘承佑顺利收回汴梁军权。
但这样做却引起了天下各藩镇节度的不满,出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政治压力。刘承佑认为,带兵驻守叶都的郭威是武将集团最后的首领,也是天下藩镇节度最高的首领。他觉得杀郭威不仅可以收回叶都和北方的军权,防止郭威叛乱,还可以敲山震虎,让各方不敢轻举妄动。于是下令给马军指挥使郭崇,让他杀死宣徽使王军和枢密使郭威。同时命令镇宁军节使李弘义,让他杀死侍卫步军指挥使王殷。但刘承佑的做法引起了军队的不满,李弘义不但没有杀王殷,还把刘承佑的诏书交给了王殷。
王尹是郭威的老部下,自然把消息通报给了郭威。郭威被迫听从顾问魏仁辅的建议,声称刘承佑命令他杀害所有将军。这样,刘承佑就引起了公愤,郭威就打起了“清君侧”的旗号,出兵攻打汴梁。得知这个消息后,刘承佑怒不可遏,把郭威在汴梁的家人都杀了,连襁褓中的宝宝都没放过。
郭威出兵汴梁得到了天下藩镇节度使的支持,刘承佑招募的救援人员都没有到场。郭威攻打汴梁时,后汉抵抗的军队只有封尹侯益、保护军队节度使张彦超、客人省使阎晋卿等当地军队抵抗。这根本不能阻止郭威。因此,郭威在七里坡战役中突破后晋军队,刘承佑在逃亡过程中被随从杀害。
刘承佑去世后,郭威进入汴梁城,经过一些行动后上台。这是后周太祖,后汉也因此而灭亡。后汉灭亡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从侧面促进了历史的演变。新上台的郭威也意识到了将军政治带来的危害,并开始转向公务员政治的战略。然而,这一转变开始打破历史周期的规律,中原也走向了结束乱世的过程。
郭伟是五代十国皇帝中的一位特殊皇帝。他出生在军人身上,但他提倡文官政治,并能很好地控制优先事项。许多皇帝希望在五代历史上结束军事政治,其中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最典型的是后唐庄宗李存旭,他在变革中引发了兴教之门的变化和叛乱,最终在叛乱中被杀。
然而,郭伟采取了巧妙的手段,不仅进行了文官政治改革,而且说服了高行周、傅彦卿等各方,使国家顺利过渡。郭伟死后,继承皇位的后周世宗柴荣也继续了这一战略,使国家在文武之间取得了巧妙的平衡。因此,后周实力越来越强,军队战斗力提高,为北宋平定中原奠定了基础。
宋太祖赵匡胤的陈桥兵变是最后一次军事政变。此后,他和赵匡义兄弟结束了晚唐一百多年的乱世,使国家稳定下来。所有这些改革都是从郭威上台开始的,刘承佑是推动郭威上台的。郭威没有叛逆的意思,但全家被杀,被迫成为皇帝。这也是刘承佑盲目折腾的唯一好处,也是对中国历史最大的影响。
刘知远留下的五位顾命大臣,结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