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朝代的兴衰与变迁,生动的历史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接下来带你进入苏轼的政治之旅。
嘉佑元年,即1057年,苏迅带着21岁的苏轼和19岁的苏辙前往北京参加科举考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大将欧阳修,小考官是诗坛大将梅尧臣。欧阳修和梅正计划创新诗歌和文字。当他们看到苏轼清新洒脱的风格和英雄的性格时,他们深感震惊。再加上苏轼的创新勇气,欧阳修曾经说过:“这个人善于阅读和使用书籍。他的日本文章将独立于世界。可见欧阳修对他的评价有多高!
在文坛领袖欧阳修的一再赞赏下,苏轼的名字在当时无人不知,无人不知。每当有新作品问世,他就会立刻穿过京师大街小巷。但当他即将展示自己的技能时,苏轼母亲病故的坏消息传来。兄弟俩和父亲一起回家哀悼。直到1061年,守丧期满再次入京,授予大理评事,并签署凤翔府判决书。治平两年后,入朝判文鼓院。做藩王时,英宗听到了苏轼的名声,原本想像唐朝一样,让苏轼进翰林院,任知制高。
[img]401890[/img]
但当时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华,将来可以担当大任。但是如果你想在朝廷里培养他,让世界各地的士人敬畏他,钦佩他,希望朝廷用他,这样大家都不会反对。如果这样突然重用他,恐怕会给他带来麻烦。苏轼知道后说:“韩公可以说是爱以德。苏轼父亲去世,守孝三年,再次回京后,发现这不再是他二十岁时的“和平世界”。
1071年,苏轼上书分析了王安石变法的弊端,被弹劾,苏轼请求出京任职。在他工作的地方,他主张改革,但去掉了一些不好的地方,因地制宜,政绩也不错。但1079年,苏轼43岁时,被调到湖州任知州。上任后,他依例向皇帝写了一份《湖州谢表》。但被新党夸大,说他对皇帝不忠等,最后被送回北京,涉及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诗案的巨大打击对苏轼影响很大,也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他在监狱里呆了103天,几次差点被砍头。幸运的是,北宋太祖制定了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他逃脱了一场灾难!
出狱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没有任何实权。这时,他还写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著名作品。1084年,苏轼奉命去汝州就职,但他的小儿子在路上不幸去世,最后请求留在常州。
1085年,宋哲宗即位,重新启用司马光为相。新党被压制,苏轼复为朝奉郎。后来,他被提升为翰林学士的知识分子。然而,由于他发现两党相互压制,他揭露了暴露出来的腐败现象,并被陷害并外调。
[img]401891[/img]
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了解杭州,治理河流,疏通河流淤泥,修建长堤,造福一方人民。1091年又被召回,高太后去世后,新党再次执政,苏轼再次被贬到惠州。据说这是仅次于满门抄斩的罪,他在那里开了一所学校,许多人不远千里,慕名前去,跟着苏轼学习。后徽宗即位,苏轼被调到廉州。大赦1100年,复任朝奉郎,但在回京途中死亡。
65岁时,宋高宗即位后,苏轼被封为太师。他的话打破了传统的固定格局,在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为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为什么苏轼是政治上的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