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总有一些强大的外敌,如匈奴、突厥人、吐蕃等。隋唐时期,高句丽是最凶猛的,所以有四位皇帝攻打高句丽。就国力而言,杨迪皇帝时期也非常强大;在指挥方面,唐太宗一生都在南北作战,几乎战无不胜。然而,只有唐高宗摧毁了高句丽,其他三个人都失败了。原因是什么?
[img]400123[/img]
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的外敌不同,高句丽不是一个小国或游牧民族,而是一个高度成熟的农业政权,拥有176座城市和近70万人口。与依靠天空的游牧民族不同,高句丽的发展相当稳定。一旦中原王朝发生动乱,它就会等待机会移动。同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很难摧毁这样的政权,最好的方法是补充军事和政治。
[img]400124[/img]
百济并不比高句丽弱。有200多个城市,人口约76万。但在公元660年,苏定方和10万唐军一起歼灭了百济。为什么这么容易?根本原因是百济皇室内斗。百济王把王子带到北方,但留守的二王子趁机称王夺权。当时,皇太孙也在场。他担心叔叔在撤退唐军后会清理自己,所以他向苏定方投降。
唐太宗时期,高句丽的内部一直很稳定,没有出现“带路党”,不像苏定方攻打百济的情况。@ 唐军不得不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征求意见,这种艰苦奋斗的方式消耗了很多。不仅如此,为了保持“仁者之师”的形象,唐太宗在秋天毫无犯罪,甚至向贫困人口发放粮食,这无疑增加了后勤压力。
事实上,唐太宗希望以诚意换取高句丽军民的投降甚至反击,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新城、安市、建安一直坚守,唐军无法攻下。有人建议李世民绕过安市,直接杀死乌骨和平壤。幸运的是,李积劝阻了他,否则结果可能会像杨迪皇帝一样尴尬。如果沿途的城市没有被拔出,军队将直接进入,物流线路将面临巨大威胁。久而久之,唐军粮草告急,不得不撤军。
唐高宗时期,高句丽的内部发生了变化。执政官渊盖苏文去世,大儿子渊男孩与二儿子渊男作为接任执政官的位置发生了内讧。渊男孩邀请唐军攻打渊男建,让儿子成为“领导党”。唐高宗怎么能错过这个机会?唐军立即杀了高句丽。战斗非常顺利。唐太宗时期无法进攻的城市这次几乎没有抵抗,直接开门投降。
比如薛仁贵只带了3000人攻打扶余城,这在唐太宗时期是无法想象的。结果,他不仅攻下了他,还连续投降了附近40多座城市;再比如李积兵围平壤城,国王只开门投降了一个月,但苏定方围攻半年却无法征服。由此可见,堡垒最大的弱点就在内部,唐太宗生不逢时,唐高宗抓住了这个机会。
许多皇帝征求高句丽,为什么只有唐高宗摧毁了高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