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工业时代不同,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地方更加关注植被覆盖率,许多受沙化影响的地区也开始植树造林,以遏制沙化的势头。由于植被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黄土高原等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植树造林的重点地区。然而,造林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古人很早就发现了好处,那么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起往下看。
[img]394284[/img]
据说黄帝打败蚩尤后,为了建立部落,他带领人们砍树造屋。然而,由于乱砍滥发,附近山上的树木很快就被砍掉了。在一场大雨之后,由于缺乏树木的保护,山洪爆发了。凶猛的洪水像从山上冲下来,把几十个人卷走了。其中,黄帝有效的大臣共同鼓励和狄货,这让黄帝非常难过。雨过天晴后,黄帝亲自带领大臣们上山检查,发现树林被砍掉的地方,土壤和草地都被冲走了。
于是,黄帝带头种了一棵小柏树。臣民们都像黄帝一样,纷纷种树种草。几年后,附近的山一片绿意盎然。从此,植树造林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不断延续。到目前为止,黄帝亲自种植的柏树仍然站在陕西轩辕庙。这棵柏树有20多米高,胸围7.8米。虽然经历了5000多年的风霜,但它仍然枝叶繁茂,树冠覆盖面积178平方米。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被称为世界柏树之父。
[img]394285[/img]
虞舜时代成立了掌管山林的“虞官”,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早的“林业部长”。西周时期,甚至规定“不种的人没有棺材”,也就是说,不种树的人死后不会给棺材。唐朝规定,驿站和驿站之间种植行道树,城乡植树之风也是盛年。开元时期,还命令各地在通衢两侧种植各种树木,以遮荫旅行。
[img]394286[/img]
不仅如此,古人早就意识到植树造林对巩固堤坝非常有效,所以他们也非常重视河堤造林。《管道》记载:“树以荆棘,固其地,杂以柏杨,备水”,说明古人在春秋时期就已经重视河堤造林了。古人不仅重视植树,而且非常重视保护森林。许多朝代禁止随意砍伐森林。如今,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土壤沙化和雨林消失,这些问题仍然对人类的生活环境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生态保护,更加敬畏自然,就像古人一样。
古人也重视植树造林?他们是怎么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