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微山之战发生于公元91年,是窦宪派将军耿奎、任尚、赵波等8000人前往北匈奴单独获胜,前往5000多英里。这场战斗是汉军进攻匈奴最远的一次。下面是一个详细的介绍,让我们来看看。
汉匈之间的决斗历史悠久。这两种力量在汉朝存在期间不断对抗。可以说,汉朝的大部分时间要么花在与匈奴的战斗中,要么花在与匈奴的决斗中,以提高其军事能力。
在汉武帝统治期间,他对匈奴发动了不少于十次大型战役。在这场战争的历史上,有令后人惊叹的军事奇迹,也有许多令人心碎的失败。
霍去病、卫青等知名士兵在世人心中抹下了沉重的一笔。在与匈奴作战的过程中,聪明的汉军基本掌握了与匈奴作战的方法。最经典的是汉朝和匈奴之间的三场大战。
后人津津乐道的是最后一场决战,结束了汉匈之间几百年的纠葛。汉匈之间的最后一场决战不是著名的霍去病主人,也没有著名的卫青参加。
相反,著名的将军窦宪主打,300年的战争在士兵手中结束。所以我们知道,在经历了三场战役之后,汉军没有修复一段时间,而是在第二年主动攻击北匈奴,其原因和后果非常有趣。
一、稽落山之战后
1、北匈奴的“投诚”
稽落山之战结束后,汉军占领了西部地区的大部分地区,而北匈奴的残余力量还不够汉军塞牙。可以说,汉朝对北匈奴的决心是必要的。
这时,汉军将领窦宪给了北匈奴一个投降的选择。当然,北匈奴知道这是面对势不可挡的汉军时唯一的生活方式,但他只是在被诱惑的同时害怕。他担心这个“投诚”会毁了他的头,所以他选择了妥协。他派弟弟去洛阳“投诚”。
当汉朝廷看到这一幕时,他很生气。这个弟弟并不意味着他一点诚意都没有。仅仅通过阅读理解来改变概念的行为就惹恼了汉朝廷,于是弟弟被“踢”了回去。
看到偷梁换柱的方法不好,他向汉政府道歉,决定马上出发,亲自去洛阳见皇帝。窦宪一看,单于还算懂事,就派班固等人去迎接单于。
2、南匈奴的“求合作”
匈奴分为南北两股势力。南方一看到北单,就要向汉朝投诚,心慌。南单在权衡下给汉朝写了一封真诚的合作信,大概内容是南匈奴不想再做小事了。
多年来,他们一直很穷。最后,他们在汉朝的帮助下继续前进。为了报答汉朝的救命主,他们愿意与汉朝携手摧毁北匈奴,成为汉朝的前锋。
[img]393183[/img]
当然,汉朝朝廷对这种情况感到兴奋,但悠久的历史告诉他们,外星人的心必须不同。谁能保证北匈奴灭绝后,一个独特的南匈奴不会咬汉朝呢?
当然,这些考虑都是汉朝朝廷之间的争执。窦宪在攻击匈奴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忽视了这些纸上谈兵的言论。他认为南匈奴的提议仍然有一定的执行性,摧毁北匈奴并非不可能。
二、金微山之战
1、汉与南匈奴的联手
在与北匈奴多次交锋的过程中,汉朝已经看到了这个国家的支持。与5万汉军的规模相比,这次旅行只派出了8000人,由汉人和胡人组成的军队开始了远征。
在这场战争中,南匈奴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毕竟,如果这场战争能一举赢得北匈奴,南匈奴不仅可以吞并北匈奴的人力物资,还可以站在北匈奴的肩膀上,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img]393184[/img]
2、王庭之战
八千军队一路向北指向北匈奴。此时,北匈奴主要驻扎在涿邪山,但在南匈奴威风的威慑下,这里已经空无一人了。南匈奴看到了这一幕,改变了策略,把重武器留在这里,轻装前行。
目标直接指向北匈奴王庭。为了最终把它放在一个锅里,南匈奴把军队分成左右两条路,像饺子一样分开包围,以确保安全后的等待机会。最后,夜幕降临,北匈奴匆匆面对突然袭击的恐慌。
结果可想而知,北匈奴大军伤亡8000多人,北单于的妻子和孩子被捕成俘虏。就连北单于本人也差点在这场战斗中丧生,珍贵的传国玉玺也成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品之一。
3、西逃的北单于
北单靠狡猾成功逃脱,一路向西。按照以往的战术,匈奴在与汉人的战争失败后,一般会选择逃跑,跑到汉人摸不着的地方,发展壮大自己,然后用鲜血复活。
但这一次,不同的是,东南方向有强大的力量,北方条件困难,气候寒冷,这意味着他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西方。
[img]393185[/img]
4、最后的巅峰之战
只是聪明地选择了金微山作为他们的藏身之处,金微山现在是阿尔泰山,地理书清楚地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山峰群,地域广阔,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山区找到一个人比天堂更困难。
依靠经验,汉军猜测自己不会因为受伤而跑得太远,最终将目标锁定在蒙古一代附近的山系。结果,他们真的发现了一群人的痕迹。一支气体已经耗尽的队伍在发现敌人之前被汉军包围攻击,最终击败了金微山。
金微山不仅是汉匈几百年战争的结束音符,也是一场改变中国历史格局的战争。最大的变化是宣扬大汉的国威,给鲜卑等少数民族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一开始,雄伟的匈奴大国在这场战争中结束了。没有人会期待,窦宪最终完全结束了这场纠葛,从霍去病、魏青到李光。
金微山之战是如何爆发的?这是汉军攻击匈奴最远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