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宪鄙视汉和帝,汉和帝对窦宪不满。窦宪想杀了刘肇,但汉和帝很快就知道了。至于他是如何知道这件事的,历史书上只有五个字记载了“皇帝知道他的计划”(《后汉书》)。在这个时候,它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背后隐藏着一些看不见的东西。阅读历史,阅读,更多的阅读。那么,刘肇怎么知道窦宪要夺权呢?
刘肇(公元79-公元105年),汉章帝的第四个儿子汉和帝,一生主要做了两件“大好事”——打败匈奴,打败窦氏,做了一件“大坏事”——宠太监。
汉朝皇脉衰弱,汉章帝刘达被马皇后收养,其继承人刘肇也没有逃脱被窦皇后收养的命运。俗话说:“有一次又一次,没有一次又一次。“皇室不幸,天堂不祝福,凋谢的时候也不在话下。刘肇的生母是梁贵人。被收养后,幸运的是,窦皇后视之为骨肉。他应该滴水的恩情作为涌泉相报,但未来养母的强势行为使他们反目成仇,反目成仇。窦氏雄心勃勃,努力壮大自己,打击刘家;刘肇不辱使命,祈求转危为安,彻底摧毁窦氏。狭路相逢,勇者胜。@ 窦刘两家之间的殊死搏斗是不可避免的。
公元82年,被立为太子;公元88年,登基为帝。一人当官,鸡犬升天。刘肇,一个十岁的孩子,成为了最高统治者,自然会给养母“加官晋爵”,“尊皇后称皇太后,太后临朝”(《后汉书》),想安抚,却被烧死了。“太后临朝”无疑为皇权之争敲响了开场锣。窦太后埋葬汉章帝后,“执白先行”,下了第一道诏书,并在其中悄悄隐喻道:“今天的皇帝年轻时感到内疚,我和佐助一起听政。这句话可谓一语双关,偷换概念,意味深长。
皇帝很小,自然不懂事,但别忘了每个人都有成长的一天。窦家从来没有看不起汉和帝这个小皇帝,你不装蒜,要明白是谁在为你保护江山。窦氏战势欺人,权倾朝野,逐渐长大的汉和帝自然看在心里,记在心里,“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对窦氏面心不合。公元92年,东汉13个郡国同时发生地震,震后自然发生大旱蝗灾。有人认为,这表明一场大改革即将到来。在我看来,自然现象不一定是象征性的。如果非要强加什么,笔者说,这标志着刘窦两家之间已经有了不可逾越的裂缝。两岸之间有一股湍急的洪流,距离一般不长,靠独木桥连接。我想杀了你,你想杀了我。为了赢得独木桥中间隔着的皇冠,我忘记了胆怯,每个人都假装是世界第一,朝着沾满血的皇冠迈着正步,咔嗒一声,落地砸坑。
[img]116579[/img]
刘肇不再是昨天饥饿的襁褓,已经落拓成了一个绿色岁月的雏鹰展翅的“五好青年”。皇帝要坚强,窦宪看不下去,于是找到了自己的爪牙郭举、郭黄、邓磊等人,共同谋划杀害汉和帝。就在这时,汉和帝竟然知道了这件事,但对于从哪里知道,却没有记载,只有“帝阴知其谋”(《后汉书》)这五个字记载。可见里面的猫腻很大,值得我们这些后来人好玩。杀君篡权这种大事,保密措施应该很好,或者说很好,那刘肇是怎么知道的呢?是偶尔听到,是卧底通风,还是通过其他卑鄙的手段?
在我看来,有人通风了刘肇的信。怎么说呢?窦宪凭借自己的家庭优势和英勇的战斗,傲慢自大,目空一切。窦宪最大的优势是勇敢善战。他深入瀚海沙漠3000英里,打破了北匈奴。他在燕然山刻石记功,妇女和儿童都知道;但他最大的失败也在这里。凭借卓越的战绩,他心高气傲,自以为是世界第一,没有人能和自己相比。窦宪是个战将,难免眼高手低,平日里霸道的作风自然惹恼了很多人。例如,他以很低的价格收购了沁水公主的庄园田地,公主看到它强大,不得不忍受。窦宪不仅得罪了皇室贵族,也得罪了朝中同事。皇室贵族对他的态度是侧视,朝中同事对他的态度是磨刀霍霍。他对上层还是这样,对普通人更是欺负剥削。窦宪一手遮天,自然会有无数见风使陀的人寄居其旗下,“刺史,守令多出其门”(后汉书)。你在社会上越得势,得罪的人就越多,虽然目前还没有出现。皇帝是世界的象征。如果你想非法篡权,那是不受欢迎的。此外,君主没有什么大错。你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吗?那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向皇帝通风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为什么别的可能不行呢?先说,偶尔听到。想要杀君夺位,自然不能大张旗鼓的讨论。只能私下说一句话。皇帝不能在现场听到,听人说话更是无稽之谈。窦宪等人早已派人死死盯着刘肇,一有风吹草动,就像自己报告一样。窦氏兄弟限制了国君与大臣的直接接触,只能通过宦官间接接触。经过长期观察,汉和帝认为只有郑中才能“交心”。汉和帝的自由受到限制,更不可能偶尔听到。此外,卧底通风。汉和帝从小就受到窦氏的遏制,身边没有多少心腹。没有心腹,“卧底通风”这句话从何说起?
据史书记载,帝阴知其谋,与近幸中常侍郑众定议。(《后汉书》)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这个通风报信的人平日和汉帝接触不多,甚至是大道上陌生人的关系,只是对窦宪的恶行不满,挺身而出,愿意冒着被杀的危险,通过宦官传信的渠道向皇帝报告了这个重要消息。我们现在不知道他是谁,只知道这是窦宪傲慢引发的“画外音”。
窦宪最终被迫自杀,是罪有应得的,谁叫他不把人当人。得到这个意想不到的消息后,刘肇立即与郑众商量此事,开始斩草除根。窦宪当时正在镇守凉州。刘肇先把他调回首都,从前朝中汲取营养。动手前一天晚上,汉和帝亲自指挥。一方面,他派丁鸿带兵守城门;另一方面,郭黄、郭举父子、邓叠、邓磊兄弟等小鬼被派去领兵。围点打援,个个打破,窦宪也孤军难守。第二天,派使者到窦家收回窦宪的将军印,遣散窦固、窦景等人。为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汉和帝让窦氏兄弟自杀而死。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有人通风报信,为什么事件发生后没有奖励,史书上也没有记载?我的结论是,这件事和这个人的目标太大了。如果公布,这个仁兄的生命恐怕很难长久,只能是偷偷奖励。不是所有的历史书都会记录下来,有些私事是无法公布的,据笔者推测,在这个信息传递过程中,有人做了一些看不见的事情。皇帝是正义的化身,是正义的老师。如果你让其他臣民知道该怎么办,它怎么能与不光彩的事情联系起来呢?你还有什么脸坐这个宝座?@ 还是不提为妙。
解密:汉和帝刘肇怎么知道窦宪要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