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太史公写长平之战的时候,一定是找不到双方投资的具体人马。最后,太史公估计了这样一个数字。
写的少了,好像长平之战不够牛掰,写的多了,怕别人看出来就估计。因此,在太史公的作品中,秦军投资了60万军队,赵军投资了45万军队。
问题是太史公后来忍不住了。毕竟这个东西是估计出来的,没有具体的依据,导致前后矛盾。
特别是在秦军战争损失25万人的情况下,赵军损失了5万军队。最后,白起还杀死了40万降卒。如果赵军用5万人马战胜秦军25万军队,赵军还会投降一根羊毛!直接进入咸阳城不好!
此外,《史记》中还有一段令人困惑的记载:
壁坚拒绝进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人骑绝了赵壁之间,赵军分为二,粮道绝。
说白了,用了2.5万人,就抄了赵军的后路,用了5000骑兵把赵军分成两部分。如果赵军有45万军队,这3万人真的不够赵军塞牙。说连太史公都被这些数字搞糊涂了,更别说后人了。
[img]389442[/img]
一、战国策中的数字,那就更扯了。
如果《史记》不是第一手资料,我们来看看《战国政策》。问题不大吧?其实看完《战国政策》,你会发现《史记》真的很香。
为什么?《战国政策》的作者偷奸耍滑,连编数字的想法都没有。用一堆虚词来表达双方的兵力。我们在哪里能说服公众?
比如秦军是:战车千乘,奋斗百万。名师数十百万。
再看赵军是:带甲几十万,车千乘,骑万匹。
都是虚词,没有告诉你具体有多少万。其实这是个世纪的难题。只有秦赵君主算账,才能真正知道自己付出了多少兵力。
[img]389443[/img]
根据《战国政策》的记载,秦军有数百万军队,赵军也有数十万军队。这可能吗?我们不能说赵军有几十万。十多万也可以这样称呼。但是秦军的数百万军队是现实的吗?
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我记得秦始皇灭亡楚国时,王坚要了60万军队。秦始皇一开始拒绝给予。结果,李欣和20万军队失败了,同意给王坚60万军队。但在给予时,他还说:空秦甲士。
由此可见,60万军队已经是秦国的极限,这是秦国吞并几个国家后的数字。长平战争怎么可能超过60万军队?
第二,从人口基数来看,数据过于夸张。
长平战争期间,战国人口约2000万。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秦国拥有最大的领土,约占三分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人口也可以占三分之一。
毕竟秦国山区太多,人口密度自然比不上中原的几个国家。即使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秦国的人口也在600人左右。从场地规模来看,赵人口只有220万左右。
根据征兵要求,15至60岁的男性可以当兵。先排除一半的女性,秦只有300万左右的男性,然后排除15岁以上60岁以上的男性。秦能参军的人只有150万左右。赵能参军的人数只有60万左右。
[img]389444[/img]
即便如此,田地不需要人耕种吗?各种生产也需要年轻人的投资,也必须占据大部分。毕竟,老弱妇女和儿童不是生产的主要力量。
秦能拉到战场上的人数真的只有60万左右,而赵就更惨了,估计只有25万左右。此外,秦国和赵国需要驻军吗?他们都需要防御匈奴,赵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他们还需要防止燕、魏、齐等国的偷袭,留下驻军。
因此,据我估计,秦能拉到长平战场的人不会超过30万,而赵估计只有15万,这是赵投资的极限。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可以用3万人的白起抄袭赵军的后路,把赵军分成两部分。毕竟,赵军只投入了15万人。
[img]389445[/img]
三、赵国的恢复能力太强了。
如果5万大军被歼灭,40万赵军被坑杀,其实就意味着15到60岁的赵军都没了。这样,更不用说参军保卫家国了,连负责生产的主力军都不见了。
这对赵国来说几乎是致命的打击,但我们会发现赵国仍然存在了几十年,甚至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路上仅次于楚国的敌人。当赵国遭遇这场悲剧时,他实际上抵制了燕国的偷袭。
由此可见,赵国的恢复能力太强了,对吧?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唯一的解释是,赵一开始并没有失去那么多人。
赵国人口约220万,即使损失达到15万人,其实对赵国来说也是一件相当震撼的事情,更不用说45万军队了。
[img]389446[/img]
结论:秦赵战损记录,问题很大。
当秦国损失25万军队时,赵国只损失了5万军队,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毕竟,战争的结果是秦国赢了。说这个记录也是矛盾的。
秦国确实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估计赵国的15万大军也以10多万大军为代价,并没有达到伤筋动骨的地步。
参考资料:史记、《战国策》
秦军在长平战役中损失了25万元 为什么赵国军队损失了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