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变化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间跨度从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到公元589年隋灭陈,共369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但这一时期的思想也是最活跃的时期:道教兴起、佛教传入、儒家思想衰落。
玄学产生
东汉末年,延续了几百年的征地调查制度,名称不一致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征地调查要么由外戚宦官控制,要么由世家大族控制。人才选拔严重偏离儒家标准。“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进一步发展,世家大族在很大程度上垄断了政治。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更是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对于普通士子来说,儒学作为仕途的敲门砖已经不再有效。就像说你通过了高考,也考不上大学,人家早就内定了。
因此,学者们要么出于对现实的失望,要么开始研究“玄虚淡泊”的玄学,以免直接卷入频繁的政治仇恨。统治者认为,这种“玄虚”的说法可以弥补儒家思想的不足,有利于维护其统治,所以他们有意或无意地默许或提倡它。近400年来,魏晋南北朝的动荡与分裂,为玄学的流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玄学盛行,直到成为时代的主要哲学思潮;玄风大炽,成为休闲阶级刻意追求的生活方式。玄学极大地削弱了儒家在教育中的独尊地位。玄学已成为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
[img]390312[/img]
道教兴起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起源于古代的多神教(中国人相信任何神)。西汉初年崇拜黄老之学的秦汉方士,都是后来道教的早期雏形。道教起源于东汉末年,起源于魏晋南北朝。著名的黄巾起义,张角实际上是利用太平道,他们依靠咒语来治疗人和其他名字来发展信徒。还有张鲁,他已经占领汉中30多年了。张鲁的五斗米道也是一种早期的道教形式。魏晋时期,道教分为士丹鼎道教和民间符水道教。茅山道人葛洪将道教神仙方术与儒家纲常名教相结合,构建了一套长生成仙体系,为士丹鼎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玄学的盛行,侧面促进了道教理论的发展。
北魏太武帝时期,封建历史上第一位被皇帝认可的地天师寇谦之,称奉太上老君之命,以消除“三伪法”(张陵、张衡、张鲁)、礼教为原则,改造北朝道教。道教成为北魏国教,北朝皇帝必须在祭坛上接受道教法术;南宋文帝时期,上清派后裔陆修静吸收儒佛仪式,改造南天师道。寇谦之和陆修静的改革,使道教教规教戒、斋戒仪范基本定型,各种规章制度全面系统。南朝梁时期,茅山大师陶弘景继续丰富道教神仙理论和修炼理论,建立了道教神仙谱系,使茅山清派成为未来的道教正统。
佛教传入
严格来说,佛教应该在公元前后传入中国。例如,人们普遍认为,东汉永平十年(67年),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寻找佛像和经典,并欢迎迦叶摩腾、朱法兰等僧侣到洛阳,在洛阳建立第一座官方寺庙——白马寺。但当时只能算是翻译佛经,其实传播不广,信徒也不多。中国佛教从南北朝开始繁荣发展。南北朝时期,佛教遍布全国,僧侣和家庭佛教徒数量迅速增加。北魏《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有1367座寺庙,北方有1万多名长安僧尼,南方有数百座佛教寺庙。
[img]390313[/img]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动荡多灾多灾的时代,战争迭起,换代频繁,政治极其昏暗。但与它的政治昏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它的思想解放。汉代儒家思想统一世界,处于独立地位的局面被打破。随着道教的兴起、佛教的引入和流行,儒家思想的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儒家思想一直处于衰落状态。然而,儒家思想的衰落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汉武帝对儒家思想的独尊实际上是为了帝国有统一的思想,更好地加强集权专制。
魏晋南北朝的学术思想和形而上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一些知识分子改革、发展和补充儒家思想的愿望。他们对儒家凝固化、教条化、神学化不满意,因此提出了是否有、体用、本末等哲学概念来论证儒家名教的合理性。尽管他们提倡玄学,但实际上却在玄谈中不断渗透儒家精神,提倡孔子高于老庄,名教符合自然。在此期间,虽然儒家和佛教之间存在争议,但由于儒家和政权的结合,儒家和道教始终处于正统地位。佛教和道教必须认同儒家的宗法伦理,并逐渐形成以儒家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趋势。
总之,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二个集中爆发的时期,第一个是先秦百家争鸣。奇怪的是,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都处于极度混乱的时代。虽然魏晋南北朝儒家思想短暂衰落,但隋唐以后,儒家思想依然是无可争议的主流思想,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自我修正。
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哪些思想?有多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