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2年,在秦军不断东进的势头下,秦国和赵国终于在长平迎头相撞。为了赢,赵王压上了所有的筹码,让出身皇室的赵括带领25万援兵前往长平战场。在赵军更换教练的同时,秦王也秘密派白起到前线领导。
与此同时,秦朝向国王下达了全国动员令,征服秦国所有15岁以上的男子进行战斗。他亲自前往河内前线,加盖了申请人的头衔,60万秦军开始聚集,这几乎是秦国可以动员的所有军队。
粮食高产下人口膨胀
在2200多年的秦国,学者们推测人口只有400万,他们可以召集近100万军队。一个农业国家怎么能做到这一点?据秦丽喜记载,一名士兵的月口粮约为40公斤。据此,秦国发动了长平战争。战争持续了近三年,所需的粮食至少超过70万吨。秦国的农业发展能否支持如此大规模的战争?
[img]390943[/img]
秦国农民使用铁农具
关中沃野平原千里,当时农耕条件最好的土壤是秦国实现农业强国的基础。经历过商鞅变法的秦国人,生活中只有两件大事。在所有国家中,秦国最彻底地实施了私有土地,鼓励了荒地的发展,使当时秦国每个劳动力拥有的耕地增加到相当于今天的15亩土地,是其他国家的两倍。
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水利事业的兴起是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性农业变革的象征。据信,秦国是第一个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的国家,这确保了秦国即使在全国范围内征兵,农业生产率仍然很高。
牛耕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喜欢抄袭的竹简透露,2200多年前秦国使用法律,确保当时所有农民都以最先进的方式种植庄稼。播种时,水稻种子每亩用两三分之二,小麦用一桶,大豆用半桶。如果土地肥沃,每亩种子可以适当减少。事实上,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还制定了《田律》、《稳定园律》、《仓律》为了规范和促进农业生产,司空律等各种经济法规。
战国时期能达到的最高产量是多少?
从有记载的史料来看,李悝在《汉书·食品志》中载言:今一夫威胁五口,治田百亩,年收一石半。,也就是说,一亩土地的收成约为1.5块石头,相当于目前的重量约为59.2公斤。虽然战国后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史记·河渠书》说:秦开郑国渠,灌泽卤地4万多顷,一钟。一钟就是一石,换句话说,当时已经出现了亩产十石的高产田(当时一亩指的是周亩,即百步为亩,相当于现在的0.328市亩)
[img]390944[/img]
郑国渠的挖掘促进了秦国农业的发展
但在《吕氏春秋上农》中,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能益,不能损害。一人治之,十人食之据说一个人是指一个家庭的父母,一个家庭共同耕种100亩土地。如果他们想让十个人使用,他们必须总产量达到300块石头。也就是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战国后期的亩产量保持在每亩3块石头的亩产量。值得注意的是,这仍然是秦国农业水平最高的数据。
所以令人困惑的是,尽管在铁农具和牛耕的大规模生产下,亩产量翻了一番,但它真的能为如此巨大的战争提供足够的物流吗?
回到长平战役,这场战役是两国战略意义上的决战。战后,秦国加快了统一六国的步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赵国也精力充沛,完全失去了与秦国竞争的能力。在这场战争中,白起的能力再次得到肯定。
但我们在一个小细节中发现了一个线索。在得知赵括是赵国主将军后,他秘密地将白起提名为将军。就在赵国出兵秦国时,白起命令部队只输不赢。看到秦军的崩溃,赵括立即命令部队乘势追击,但他不知道自己已经悄悄落入了白起已经设下的陷阱。
赵军追到秦营后,发现无法突破秦军坚硬的营地。这时,白起命令一支2.5万人的部队绕过赵军,切断后路,命令一支5000人的骑兵将赵军切成两部分。
这种看似精致的战术让很多人感到困惑。首先,赵括没有带领成千上万的军队,而是40万的军队,1500人的小力量怎么敢复制到后面呢?此外,骑兵在积极的战场上确实有步兵无法比拟的优势,但面对绝对数量,5000名骑兵根本无法发挥太大的作用。
在汉代,有一个英雄典故,卫青率领800名骑兵追击数百英里,赢得了匈奴2000人的头。然而,事实上,卫青拦截的部队只是匈奴的宫后部队。当听说汉朝军队来临时,主力军早已撤离。
回头看,这5000人是数十万的主力军。即使骑兵能够依靠强大的机动性在万军阵营中生存下来,在人数近100倍的赵军阵营中,他们不仅撤退了,而且有效地分开了,这似乎并不令人信服。
其实在《 三国 志 ·魏书·国渊传记,披露了真相,国渊战斗后,如实报告获得第一名,曹操的反应相当惊讶,在曹操看来,国渊没有夸大战争成就与当时的氛围相反,但这也表明夸大战争成就的历史。
曹操本人也是夸大战功的小专家。曹操打破青州黄巾后,这场战斗可以说是曹操崛起的第一步。但是,如果我们看看《后汉书》,我们会发现黄巾军最初有30万人,但泰山被打败后只剩下不到10万人。随着流寇一路被追杀,人数不断减少。当剩下的黄巾残党被曹操摧毁时,只剩下不到3万人。就成了30多万军卒,100多万男女,改编成青州兵。
结论:不仅在中国,西方也喜欢夸大他们的战斗成就,以突出胜利者的丰硕成果,这似乎已经成为一个传统的规则,当有人打破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惯例规矩相反,它被视为异类,让人无法理解。
为什么秦国在各国作战时很少遇到粮食短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