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东晋在飞水之战后不趁机消灭前秦?飞水之战的性质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相同。
官渡之战是袁绍想摧毁曹操。曹操的官渡之战只是击退了袁绍,但袁绍的活力仍然存在。他仍然有可能回到根据地休息,卷土重来。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不得不呼吸好几年,更不用说追袁绍了。
赤壁之战也是如此。赤壁之战是曹操应该利用荆州的力量,赢得江南的胜利,摧毁刘备和孙权,完成大部分地区的统一。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击败了曹操,但保住了自己,没有被曹操摧毁,也没有完全改变敌我实力的比较。@ 赤壁战役结束后,刘备和孙权也只是分兵略低,占领了一些可以占领的地方,并没有深入追击。
飞水之战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也是如此。前秦是为了消灭东晋,统一全国。根据田玉清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中的说法,傅坚甚至与西晋灭东吴的军事配置和部署完全相同,即建立统一政权的姿态。飞水之战的结果只是东晋击退了前秦,保持了自己不被消灭,远不是追求前秦的消灭。
[img]388590[/img]
从东晋的角度来看,现在是东晋的中期,门阀政治已经结束,皇权实际上已经成为门阀政治的装饰品,没有实际意义。桓温占据了长江的中游,占据了上游,这实际上比前秦对东晋中央的威胁要大得多。虽然桓温也派了一小支军队到建康支持朝廷,但谢安最清楚桓温实际上是不可靠的。
当然,傅健摆出了和西晋灭吴一样的姿态。长江上游和中游也有重兵进攻。桓温也很紧张,也在为战争做准备。他没有太多的努力来支持下游的朝廷。只是前秦军队不同战线的协调出了问题,下游已经输了,荆州还没有打起来。
@ 就东晋而言,在这个时候,内部的权力斗争实际上是复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一致的协议总是对抗敌人。与其说朝廷和桓温分别与前秦军队打交道是为了保护朝廷,不如说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土,以免失去自己的根据地。东晋大约有8万支军队投入了飞水之战,但骨干是谢玄从北方流民中招募的北府兵。
[img]388591[/img]
就前秦而言,虽然此时全国统一已经完成,但内部不同民族之间也存在着明争暗斗。无论是被前秦吞并的鲜卑慕容还是羌族姚昌,他们实际上都在等待机会摆脱前秦的控制。@ 在水战中,前秦被称为全军数百万人。事实上,只有10多万人来到前线,与东晋军队作战,即由前秦主要民族组成的军队。
特别是姚昌率领的10多万军队最初被用作荆州和建康中部的移动部队,但在前秦军队在下游失败后,姚昌的反应不是立即率领军队,而是撤退,以确保他们的军队安全。当然,傅坚也知道,在飞水战争之后,傅坚并没有去姚昌军队,而是直接撤退到今天的信阳方向。
这就是为什么前秦在飞水战争后迅速崩溃的原因。但另一方面,如果东晋军队在这个时候追求胜利,发动北伐,结果将完全不同。前秦军队已接近前线,但没有投资飞水战争,将立即迎战晋军。这和夷陵战争的结果是一样的。虽然吴军击败了蜀军,但刘备撤退到白帝城后,吴军没有利用它。
然而,前秦战争后的迅速崩溃确实引发了东晋朝廷谈论北伐的热潮。但最终出兵北伐的不是下游朝廷,而是上游桓温。桓温的北伐更多的是为了给自己找回面子,这是为了满足他与东晋朝廷政治斗争的需要。
为什么东晋在飞水之战后没有趁机消灭前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