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不是被曹操威胁,而是主动投奔曹操,没有“一言不发”的故事。
“徐舒一言不发地进入曹营”。这个典故广为流传。一方面,它展示了徐舒的“身在曹营,心在汉”,另一方面,它也充分展示了刘备的人格魅力。然而,事实上,曹操并没有特别计划得到徐舒。母亲被俘后,徐舒主动投奔曹操。
《三国演义》第36部《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推荐诸葛》详细描述了徐舒是如何离开刘备来到曹操手下的:
首先,刘备用徐舒的策略击败了曹仁和李典,回去向曹操请罪,并告诉他们一切都是刘备营军师单福(徐舒)的策略。曹操问单福是谁。程宇回答说,单福就是徐舒。曹操问徐舒怎么样。程宇的回答是我的十倍,所以曹操想招募徐舒。程宇提出了一个建议,抓住了徐舒的母亲,然后威胁徐舒。
[img]386905[/img]
曹操采用了程昱的计划,从颍川抓住了徐舒的母亲,程昱模仿了徐妈的伪作家书,骗徐舒投曹。为了报答刘备的恩情,徐舒走马去推荐诸葛。到了徐都后,徐舒被母亲责备,徐妈妈愤怒地自杀了。从此,徐舒“一言不发”,一辈子都没有为曹操设计任何计划。
徐舒并没有被曹操威胁,而是主动投奔曹操
然而,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曹操没有花很多时间得到徐舒。母亲被俘后,徐舒主动去曹操阵营,以保护母亲。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建安13年(208年),曹操带领军队南下,刘彪死亡。第二个儿子刘聪带领荆州,派使者投降曹操。
当时,徐舒和刘备都在樊城。听到这个消息后,刘备率众南行。徐舒带着家人和诸葛亮和刘备一起逃跑。当阳长坂坡被曹操军追赶,徐舒的母亲被曹操军抓获。为了救母亲,徐舒辞去了刘备,去了曹英。
[img]386906[/img]
徐舒辞去了刘备,留下了一个“混乱”的典故。徐舒辞去了刘备,刘备不忍心,徐舒对刘备说:“我想和将军一起创造王霸的事业,依靠这颗心,但现在我母亲被曹操抓住了,我现在一片混乱,对将军没有帮助,我要求告别你。”
刘备不得不同意,所以徐舒为了救母亲去曹营,石涛也和他一起去了。事实上,从石涛和徐舒一起去曹营,你可以看到很多东西。早年,徐舒、石涛(广元)、诸葛亮、崔钧(字州平)等人交好,现在徐庶为了救母亲,离开了刘备,石韬跟着离开,说明曹操还是比较乐观的。
[img]386907[/img]
徐舒在曹营,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劝曹丕称帝
徐舒来到曹操后,并非一言不发,母亲也没有自杀。延康元年(220年),徐舒以徐福的名义列入曹丕劝说表。黄初四(223年),徐舒被任命为魏国的右中郎将和御史中城。这些都说明,徐舒在曹魏发挥了一些作用,否则他就不会去御史中城了。
事实上,徐舒的离开并不是一种背叛。当时,世界一片混乱,转移到法庭上是很正常的。例如,于迅和郭嘉首先在袁绍阵营,后来转投曹操。陈群、田宇、袁松等人早年也跟随刘备,但最终成为曹魏的高级官员。徐舒的行为没有什么可批评的。
太和两年(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听说徐舒和石韬(郡守、典农校尉)的官职不是很高,他感叹道:“魏国谋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舒和石韬?”诸葛亮的感叹也说明他对徐舒投曹操非常宽容和理解。
《三国演义》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改编了人物塑造和情节起伏。虽然人们对历史有偏见,但他们仍然不能否认自己的艺术价值。
[img]386908[/img]
暑假来了,给孩子们一套三国演义和其他四个名字,让孩子们从小就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肯定会让他们未来的生活受益很多,这套书内容详细,质量好,价格便宜,值得开始。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吕思勉《三国史话》、《三国演义》
徐舒进曹营,一言不发 徐舒真的是威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