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氏,晋国六卿之一,起源于春秋时期,得姓始祖为晋国上卿智庄子。今天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春秋时期,晋国进入最后阶段,中国出现了六支强大的诸侯势力。后来,这六支强大的诸侯势力相互火灾。赵打败了范和中行,最后只剩下韩、赵、魏和智。
说起来,在这四支势力中,智氏无疑是最强大的。此外,智伯瑶还控制着朝廷和晋国君晋出公,其他三家基本上不敢听他的话。但为什么韩、赵、魏最终分为晋,而没有智氏呢?
智氏的确是最厉害的,但他最后一次失败,就是他连续犯了几个错误。错误是什么?
一是试图统一晋国,而不是分家。
智伯瑶控制着朝廷和晋出公。因此,这让他觉得自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整个晋国。把晋国变成他的“智国”。
[img]387503[/img]
因此,他告诉韩、赵、魏,君主的土地太少了。为了继续统治,避免吴、岳等国家到中原炫耀武力,他们应该拿出100英里的土地和10000户口给君主。他还说,他将带头拿出这么多的土地和户口。
从表面上看,智伯瑶这样做是为了维护晋国国王,但大家都知道,由于整个晋国朝廷都在智伯瑶的控制之下,韩国、赵国和魏国的土地最终不会落入国王的手中,而是落入智伯瑶的手中。
也就是说,智伯瑶想谋晋国,不是分晋国,而是夺取整个晋国。事实上,他这样做冒犯了三个家庭,每个人都对他很生气。
第二,攻打赵氏,其他两家没有动力。
每一场战争,打起来,都要有动力。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能够在战争中获得一些好处。
但后来,当赵不愿意拿出土地和人口时,智伯瑶发动了另外两家公司打他。虽然另外两家公司同意了,但他们与智伯瑶合作攻打赵。然而,韩国和魏国没有动力打这场仗。即使赵被摧毁,他们也得不到任何好处。到时候,智伯瑶会说,赵的所有土地都归朝廷(实际上归他所有),韩国和魏国不得不听。
换句话说,韩国和魏国根本没有战争的动力。不仅没有动力,而且失去了100英里的土地和10000人,胃痛。这样,他们怎么能愿意战斗呢?
第三,智氏把祸心藏起来,让韩、魏看到危险。
智氏与韩、魏联合起来,围攻赵,围攻晋阳。因为一直攻不下,智氏想到了淹没晋阳的想法,把河水引入晋阳,让整个城市都浸泡在一片水里。晋阳的人不得不爬上屋顶,坐在屋顶上等死。
这时,为了展示自己的智慧,智伯瑶特意找到了韩魏两家,并指向他们。他还说,有了这条河,无论赵多么坚强,他都能把他带下来。
最初,韩国和魏国都在打鼓,想知道智伯瑶在杀死赵氏后会如何清理他们。听到智伯瑶这么说,他们突然想到,他们封闭的首都上方还有一条河。届时,智伯瑶是否会采用这种方法将他们两人拆除?
[img]387504[/img]
你看,智伯瑶不仅没有给韩魏两家打仗的动力,还让他们看到了危险。他们怎么能帮智伯瑶打赵?
第四,赵善于统战,智氏自主灭亡。
另一方面,赵非常擅长统战。晋阳被淹的时候,赵派使者联合韩魏,告诉他们,如果三个能联合起来打败智氏,以后可以分智氏的土地和人口。
就这样,韩魏的精神来了,他们看到了好处。看看他们在这场战争中会得到什么样的好处,避免被智氏吞并的危险。这样,这两个家庭怎么能不和赵联合起来呢?
因此,最终三家打败了智氏,然后达到了三家分晋的目的。
智氏在历史上的最终结局是如何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