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是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故事。
《三国演义》第46次,讲述了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期间用草船借箭的故事。
这是诸葛亮在这部小说中最亮丽的时刻之一。它的精彩程度和传播程度可以与“空城计划”媲美。
然而,书中提到的诸葛亮草船借箭是虚构的。
这个故事的原型也记载在一些史料中,但据说“赤壁之战”五年后,孙权和曹操用草船借箭,《魏略》记载:
权乘大船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侧受箭,箭均船平,甚至还。
[img]383543[/img]
孙权借箭的目的不同于小说中诸葛亮的目的。诸葛亮是专门用来借弓箭的耗材。孙权只能算是关键时刻的灵机一动,借的是平衡船体的“砝码”。
由《三国演义》所赐,草船借箭的故事相当有名,几乎成了诸葛亮的独特标签,但孙权的借箭却不为人知。
事实上,不仅孙权借箭不为人知,历史上还有两位名将有过类似的策略,同样的名声也不明显。
本文简要介绍了这两位著名将领的借箭故事。
一:唐朝张巡用草人借箭
《新唐书卷二百五张巡传》记载:
城中矢尽,巡枷高为人千余,被黑衣,夜城下,潮兵争夺之,久而久之,是高人;还有,得箭几十万。
这是唐代“安史之乱”期间,河南道雍丘县(今河南祁县)发生在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的战争。
当时守城方为唐朝将领张巡,兵力3000,攻城方为叛将令狐潮,兵力40000。
敌我力量悬殊,雍丘小镇,城中军械数量不多,被围城近两个月后,城中箭矢已尽。
于是,张巡想到了这样一个办法,扎了一千多个草人,晚上在城头下,假装偷袭。是晚上,城下敌人不知道真相,只能用弓箭御敌,张巡得到了几十万的箭。
除非船靠近敌人,张巡的方式和目的与《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完全相同。
而且,张巡比诸葛亮打得更好。
借箭成功后,他又来了一次,利用敌人误解他想再借箭。当他不为所动时,他真的派死者攻击敌人的营地,成功地击败了敌人。《新唐书卷25张巡传》记载:
后来复夜人,贼笑,没有设备,是死士五百潮营,军大乱,焚垒幕,追赶十多里。
虚虚实实,随心所欲,不愧为名将。难怪历史上的张巡在敌人20倍的疯狂进攻下,依靠成千上万的孤军守卫了绥阳好几个月。
二:宋代毕再次遇到青盖借箭
《宋史·卷四百二·毕再遇传》记载:
[img]383544[/img]
金万户完颜薄辣都、千户泥庞古等,以10万骑驻成家桥、马鞍山,进兵围城数不胜数...城中矢尽,再遇让人张青盖往来城,金人意其主兵官也,争射之,一时矢集楼墙如猬,获矢20多万。
这是南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12月在马鞍山以南的六合城(今属南京六合区,在江北,背靠长江)发生的战争。
当时守城方是南宋将领毕再遇,兵力数量不明(应该是金兵总数的十分之一),攻城方是金将完颜蒲辣都,兵力1万(不应该全部出动攻六合)。
毕再遇到借箭没用的草人,他在大白天做事。
他让下属在城头来回走动,举着主将仪仗。金兵以为宋军主将在巡逻,集中弓箭手想射死再见。
六合城是一座土城,宋军又提前做好了准备,城头的士兵都躲了起来,金兵射出的箭要么掉在城头,要么挂在城墙上。
结果,在这一波操作下,宋军获得了20多万支箭矢(也有记载称只有2万多支箭矢),增加了守城的军械储备。
从那以后,毕再遇再也没有死守,不停地派小股部队骚扰金兵,迫使疲惫的金兵被迫退休。
历史上有两个草船借箭的故事,分别是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