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历史上有两个草船借箭的故事,分别是什么时候?

草船借箭是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故事。

《三国演义》第46次,讲述了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期间用草船借箭的故事。

这是诸葛亮在这部小说中最亮丽的时刻之一。它的精彩程度和传播程度可以与“空城计划”媲美。

然而,书中提到的诸葛亮草船借箭是虚构的。

这个故事的原型也记载在一些史料中,但据说“赤壁之战”五年后,孙权和曹操用草船借箭,《魏略》记载:

权乘大船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侧受箭,箭均船平,甚至还。

[img]383543[/img]

孙权借箭的目的不同于小说中诸葛亮的目的。诸葛亮是专门用来借弓箭的耗材。孙权只能算是关键时刻的灵机一动,借的是平衡船体的“砝码”。

由《三国演义》所赐,草船借箭的故事相当有名,几乎成了诸葛亮的独特标签,但孙权的借箭却不为人知。

事实上,不仅孙权借箭不为人知,历史上还有两位名将有过类似的策略,同样的名声也不明显。

本文简要介绍了这两位著名将领的借箭故事。

一:唐朝张巡用草人借箭

《新唐书卷二百五张巡传》记载:

城中矢尽,巡枷高为人千余,被黑衣,夜城下,潮兵争夺之,久而久之,是高人;还有,得箭几十万。

这是唐代“安史之乱”期间,河南道雍丘县(今河南祁县)发生在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的战争。

当时守城方为唐朝将领张巡,兵力3000,攻城方为叛将令狐潮,兵力40000。

敌我力量悬殊,雍丘小镇,城中军械数量不多,被围城近两个月后,城中箭矢已尽。

于是,张巡想到了这样一个办法,扎了一千多个草人,晚上在城头下,假装偷袭。是晚上,城下敌人不知道真相,只能用弓箭御敌,张巡得到了几十万的箭。

除非船靠近敌人,张巡的方式和目的与《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完全相同。

而且,张巡比诸葛亮打得更好。

借箭成功后,他又来了一次,利用敌人误解他想再借箭。当他不为所动时,他真的派死者攻击敌人的营地,成功地击败了敌人。《新唐书卷25张巡传》记载:

后来复夜人,贼笑,没有设备,是死士五百潮营,军大乱,焚垒幕,追赶十多里。

虚虚实实,随心所欲,不愧为名将。难怪历史上的张巡在敌人20倍的疯狂进攻下,依靠成千上万的孤军守卫了绥阳好几个月。

二:宋代毕再次遇到青盖借箭

《宋史·卷四百二·毕再遇传》记载:

[img]383544[/img]

金万户完颜薄辣都、千户泥庞古等,以10万骑驻成家桥、马鞍山,进兵围城数不胜数...城中矢尽,再遇让人张青盖往来城,金人意其主兵官也,争射之,一时矢集楼墙如猬,获矢20多万。

这是南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12月在马鞍山以南的六合城(今属南京六合区,在江北,背靠长江)发生的战争。

当时守城方是南宋将领毕再遇,兵力数量不明(应该是金兵总数的十分之一),攻城方是金将完颜蒲辣都,兵力1万(不应该全部出动攻六合)。

毕再遇到借箭没用的草人,他在大白天做事。

他让下属在城头来回走动,举着主将仪仗。金兵以为宋军主将在巡逻,集中弓箭手想射死再见。

六合城是一座土城,宋军又提前做好了准备,城头的士兵都躲了起来,金兵射出的箭要么掉在城头,要么挂在城墙上。

结果,在这一波操作下,宋军获得了20多万支箭矢(也有记载称只有2万多支箭矢),增加了守城的军械储备。

从那以后,毕再遇再也没有死守,不停地派小股部队骚扰金兵,迫使疲惫的金兵被迫退休。


历史上有两个草船借箭的故事,分别是什么时候?历史上有两个草船借箭的故事,分别是什么时候?

,,,,,,,

  • 多情吕布一生中最大的错误:误以枭雄为兄弟
  • 吕布不是那种只能留在妻子石榴裙下的奶油小生。吕布一生纵横,多年来分居州县。他是徐州牧的官员,省部级高级官员,军区总司...

  • 王军灭了三国东吴?这位顽固的主兵不血刃地统一了江南
  • 红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王军,出生于世代二千石官家,属世袭权贵子弟。王军的生活充满了戏剧性的变化。早年的王军虽然机...

  • 诸葛亮最大失败:诸葛亮怎样错过最好的消灭曹操机会
  • 三国期间,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名将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打算由魏延亲自率领万余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达长安,一...

  • 刘禅是阿斗?事实上,三国中唯一一个输掉世界的人是独一无二的
  • 乐不思蜀讲述了三国时期刘备儿子刘禅的故事。直到今天,“这里乐,不思蜀”这句话一直被后人视为窝囊废的代言人。 以下是《三国...

  • 关羽之所以能成为圣人:不只是靠忠义还因为什么
  • 中国历史上得到官方和民间共同认可的册封和祭祀的武圣只有三个。第一任武圣就是姜子牙太公,他辅佐文王武王平定天下,建立周...

  • 刘备曾经十易其主?反复无常的刘备能算英雄吗?
  • 易中天说刘备有“英雄之义”,这个说法不够严谨。在他的当代人中,袁绍说他“弘雅有信义”(《三国志·先主传》裴引用《献帝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