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八年(1858年),顺天乡考试由时任文渊阁大学士柏主持。今年10月初七,距离当年乡试揭幕还不到一个月。御史孟传金写了一本书,指出乡试存在严重的舞弊问题。比如旗手平龄,除了唱两口好皮黄,没什么优势,高中排名第七。出了问题,请立案审查。咸丰帝觉得里面一定有猫腻,于是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等人审理了此案。随着调查的深入,调查人员发现“有50多名调查人员”,甚至有一张试卷“错字到300多”也可以在名单上。咸丰帝闻后震怒,将主考官白飞诸人革职。
与此同时,肃顺查明了浦安同考官和新考主任罗鸿绎私下里的“交通关节”。消息传出后,当事人罗鸿绎表示:“为了考上,他曾经和兵部侍郎李鹤龄疏通过关系,李转而求同考官浦安关心,浦又向柏的门丁靳祥问好。事件发生后,浦安向柏送去162银,李鹤龄向罗鸿绎索要52银,其中32转交给浦安。”
[img]382559[/img]
由于这起案件发生在戊午年,因此被称为“戊午科场案”。与顺治十四年丁酉科场案和康熙五十年辛毛科场案并列清朝三大科场舞弊案。案件最终在苏顺的力量下,将时任文渊阁大学士白鹏、兵部侍郎李鹤龄、主任罗鸿诠等人处斩。历时十个月的“戊午科场案”,共惩处各级官员91人,朝廷官治为之一振。此后不久,苏顺在户部尚书上任,前后持续了两年,彻查了“户部宝钞案”。
咸丰即位初年,由于太平天国起义,户部仓库匮乏,清廷决定由户部设立宝钞处和官方资金总局发行大量钞票。滥发官方账单不仅没有缓解财政,反而导致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官商趁机勾结,“侵占挪用”“拒收买抵”,从中牟取暴利,将货币制度改革失败的后果转嫁给人民。当时“五城内外兵民不少于数百万,各粮行提价居奇,小民每天收到的钱文不能供一日之饱”。咸丰八年(1858年)底,苏顺改为户部尚书,决心整顿财政积弊。
苏顺从对五宇官方账户的调查入手,调查到底。数百名涉案人员抄袭了数十名家庭成员、商人和满族宗室,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官方贿赂公行的氛围。
历史上如何处理戊午科的最终案件?苏顺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