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古塔是清朝统治东北边疆的重要城镇,也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让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
宁古塔在清初很有名。任何因反抗清廷统治或违反刑法而受到惩罚的政治犯人,往往会因为皇帝的一句话“送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永不入关”而成为宁古塔的流人。
(宁古塔遗址)
@ 清朝囚犯听到宁古塔的颜色变化。只要他们被分配到宁古塔,虽然他们没有直接判处死刑,但他们离不开死亡。他们要么死在去宁古塔的路上,要么永远不想回来。
就连清初才华横溢的吴兆骞,也因顺治14年的科场案无辜而被送往宁古塔。临行前,他的朋友吴伟业,也是一位著名诗人,做了一首告别诗:“人生千里与千里,黯然销魂。君独为此,山非山水非水。”
一句“山非山水非水”,将宁古塔的可怕与偏僻描写得入木三分。
那宁古塔到底在哪里呢?
宁古塔,其实不像字面意思,是塔名,而是地名。具体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中游,图们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
关于宁古塔,历史文献中有新旧之说。新城位于今天的宁古市宁安镇,而旧城是指黑龙江省海林市海浪河边的长汀镇古城村。
宁古塔最早的历史资料是《清太祖实录》中的记载:“上命巴图鲁额也率兵千人,前往东海渥集部的木都鲁、绥芬、宁古塔、尼马察四路”。
明末清初,张锦彦在《宁古塔山水记》中也对其进行了详细描述:“宁古塔人,奇形怪状,如鼻、口、耳、雅、人、鸟。”
宁古塔的地名是怎么来的?
满语中,“宁古”表示数字“六”,“塔”意为汉字“个”,“宁古塔”翻译为汉语意为“六个”。
关于宁古塔地的由来,吴兆骞的儿子吴亦臣在《宁古塔略》中明确表示:“据说过去有六个兄弟,各占一方。他说“宁古塔”,犹华言“六”。”
宁古塔流人杨越之子杨斌曾两次跋涉千里探亲。在他的《柳边纪略》中,他也对宁古塔做了类似的描述:“我不知道宁古塔的名字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宁古汉言六,塔汉言六”。
宁古塔有多可怕?为什么囚犯宁死不去?
[img]380576[/img]
宁古塔远离中原,是边塞苦寒之地。
王家珍在《研堂见闻杂录》中写道:“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到京七八千里。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也不在其地。”
这么远的路程,如果轻装出行,脚力好的人需要四个月的时间才能徒步前行,更何况至少需要上半年的时间。如果全家人都在迁徙,带着妻子和孩子,那就更难了。
在去宁古塔的路上,吴兆骞曾经描述过这条路的艰辛:“山野错误,或继续,不是山水之间,也不是风雨之间。”他从3月份的首都出发,直到7月份才到达宁古塔,可见路途遥远。
正是因为距离很远,很多人在路上饿死,有些人被野兽吃掉,有些人被饥饿的其他人吃掉,无数人在这条漫长的路上变成了孤独的鬼魂。
即使侥幸到达宁古塔,等待他们的还是“魔鬼地狱”。
二、宁古塔气候寒冷,环境恶劣。
当时宁古塔的气候与西伯利亚相似。《吉林通志》记载:“是时宁古塔,数量稀少,人迹稀少,出塞渡湍流的河流,越穹岭,万木排列,仰不见天空。乱石断冰,与老树根相互盘整,不受马蹄铁影响。风吹,雪花如掌,异鸟怪兽,丛林嚎叫,行者起步时,或立即僵硬。”
在清州徐集的《南堂》中,清人徐集也生动地描述了宁古塔:“宁古塔垂了20多年,白草黄沙,天雪窖,李凌和苏武的脚,依然感到困倦。”
三、宁古塔犯人从事艰苦劳动。
流人到达宁古塔后,除了恶劣的环境外,还有沉重的苦差和奴役生活等待着他们。这些人将被安置在各种旗帜中,要么在政府里努力工作,要么为披甲人奴隶。
当穷人,常年吃不果腹衣不遮体,面黄肌瘦,一年四季都在工作。要么种田,要么打架,烧碳,没有半个空闲时间。每天种田的时候,五个人就会开始,晚上就会散开。每个囚犯都想要12块石头、300束草、100公斤猪、100公斤碳、100束芦苇等。
[img]380577[/img]
奴隶流动更悲惨。既没有生活自由,也没有尊严。主人可以在不受惩罚的情况下剥夺他们的生命。即使是囚犯的后代也无法摆脱成为奴隶的厄运。他们将是几代人的奴隶。
因此,那些无法忍受折磨的流人往往冒着杀人的风险逃跑。据《清史稿》记载,“黑龙江、宁古塔等地派人犯,逃犯众多”。清初,大约有一半的囚犯逃离了宁古塔。许多人宁愿逃进山里饿死冻死,也不愿在这里当奴隶。
当然,也有少数流动者的情况稍好一些,尤其是那些才华横溢的文人,或一些官员和绅士囚犯,或著名、有才华、知识渊博或特殊社会地位的流动者,往往受到当地官员和人民的尊重。吴兆钱被宁古塔将军巴海聘为家庭教师,教他的两个儿子学习。
当然,这些人毕竟是极少数幸运儿,大多数流人的处境还是极其悲惨的。
宁古塔在清代是什么样的存在?有什么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