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发生在元丰二年(1079年),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后感恩的上表,用语言暗暗讽刺朝政,随后涉及大量苏轼诗文为证。这起案件首先由监察御史起诉,然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据《汉书·薛宣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上有成千上万的柏树和野乌鸦,故称御史台为“乌台”,又称“柏台”。由此得名的“乌台诗案”。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
一代作家苏轼之所以被贬外放,主要是因为他反对当时宋朝实施的新政,遭到了皇帝本人的反感。皇帝被皇史弹劾后,以苏轼的诗歌讽刺朝政的名义流放了他。
这件事历史上被称为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似乎只是一个普通的案例,但实际上涉及到很多方面。如果你想详细解释,那真的很长。
[img]376708[/img]
北宋中期,随着国家长期保持平坦,三冗余问题开始突出。所谓的三冗余问题是指冗余的官员、冗余的士兵和冗余的费用。三冗余问题的核心是,当时没有工作的官员和士兵太多,不应该花太多的钱,给国家财政造成了巨大的负担,甚至即将拖累国家。
宋神宗即位后,为解决这一问题,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
客观地说,王安石改革的初衷很好。然而,王安石忽视了当时的背景。他的改革影响了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因此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
苏轼是反对者之一。
在王安石变法开始之前,苏轼是宋朝政坛上冉冉升起的新星。苏轼21岁参加科举考试,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青睐。在后来的“三年京察”中,苏轼也进入了第三名,是百年来的第一名。在这里,我想解释一下,自北宋成立以来,科学考试中的一、二级一直是虚假的,第三级是最高级别。
[img]376709[/img]
这样的苏轼,无论怎么看,都是前途无量,未来入阁为相,似乎已近在眼前。
不幸的是,京察之后,苏轼的父亲苏迅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去世了。按照当时的礼制,苏轼不得不回家给父亲守孝三年。正是在苏轼守孝期间,宋神宗即位,开始任命王安石进行变法。
@ 当苏轼结束孝道,回到朝中时。此时,朝廷的情况与他离开前大不相同。他的许多老师和朋友与王安石政不和,反对新政,都离开了朝廷。苏轼也反对王安石的新政。回到朝代后,苏轼多次向宋神宗写信,反对新政,因此被王安石派排除在外。
公元1071年,在王安石派的排斥下,苏轼自请外调,前往杭州担任杭州通判,三年后前往密州担任知州,六年后改为徐州知州,八年后改为湖州知州。
做了几年地方官后,苏轼越来越坚定地反对王安石的新政。
苏轼反对王安石的变法,真的不是出于私怨。但是王安石的变法确实存在一些问题。王安主持的新政重点是开辟新的财政资源,尽可能增加国家税收。但这样,底层人民的负担难免会增加。此外,各级官员在实施新制度时,难免会歪曲新政策,使人民生活更加艰难。
这就是苏轼反对新政的原因。
[img]376710[/img]
宋神宗在位后期,反对派的声音太大,宋神宗不得不放弃王安石的相位。但与此同时,在王安石被贬后,宋神宗仍然坚持执行新政策。此时,新政策不再由王安石领导,而是由宋神宗直接领导。
乌台诗案发生在这样的时间点。
苏轼调到湖州知州后,按照当时的规定,不得不给皇帝写一份感谢表。这种事情一般都是例行公事,但苏轼作为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在这份文件中夹杂着他对新政的不满。
当谢表被送到首都时,首都许多支持新政策的大臣开始发挥作用,弹劾苏轼,说苏轼恶意诽谤朝廷,反对新政策,对皇帝不忠。此时,宋神宗正好需要树立榜样,自然计划重点处理苏轼。
公元1079年7月28日,刚调任湖州知州仅三个月的苏轼被皇家历史台逮捕,随后押往首都。当时,皇家历史台附近种植了大量的柏树,其中栖息着大量的乌鸦。皇家历史台当时也被称为乌台。苏轼的案子被后人称为“乌台诗案”。
苏轼被押入首都后,保守派和新政派就如何处理苏轼发生了巨大争议。保守派是反对变法的人。对于保守派来说,如果苏轼受到严厉惩罚甚至处死,保守派将来会受到严重打击。没有人敢反对变法,他们会大力营救苏轼。
为了执行新政,新政派必须杀死一个保守派的骨干,去苏轼和死地。
[img]376711[/img]
有一段时间,在保守派和新政派之间,苏轼的案件开始完全对立。苏轼的案件也从一个不严重的文字案件变成了一个政治案件。
最后,就在双方争执不下的时候,一个关键人物救了苏轼一命。
这个人就是王安石,王安石已经被打废了。
虽然此时王安石已被罢免,但在新政派中,王安石仍然是新政派的骨干。对于苏轼来说,王安石非常欣赏苏轼的才华,觉得既然只是政见不和,就没有必要得到苏轼和死地。于是王安石写了宋神宗的书,请求宽大处理。
王安石的书显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王安石上书后,宋神宗选择对苏轼从轻发落,只将苏轼贬为黄州,担任黄州团练副使,受当地官员监视。
就这样,苏轼被贬到黄州。乌台诗案也告一段落。
然而,有趣的是,几年后,宋神宗病逝,宋哲宗即位。宋哲宗即位后,他太年轻了,高太后听政治。高太后临朝后,反对变法,重用反对变法的司马光,打压以王安石为首的新政派。
[img]376712[/img]
保守派全面胜利后,被新政派压制多年的保守派苏轼自然被重用。但有趣的是,苏轼迅速升入中心后,向身后的保守派开火,并写信攻击保守派暴露出的许多问题。
就这样,苏轼直接冒犯了所有的保守派和新政派。
得罪两派后的苏轼,自然也无法继续在中枢当官,只能再次要求外调。
从乌台诗案的整个过程中不难发现,苏轼的案子其实只是文人的抱怨。但是涉及到一些政治问题,再加上恰好在一个关键的时间点,才被借题发挥,最后闹大了。假如苏轼运气不好,恰好出生在宋朝,宋朝恰好有不杀士大夫的传统,而作为新派领袖的王安石,更珍惜才华。据估计,在这种情况下,苏轼最终肯定会死。
乌台诗案涉及哪些方面?苏轼为何被贬外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