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起义是北宋末年著名的农民起义。然而,他们留在历史书上的事迹太少,大多集中在宣和三年的短短几个月里,就像流星划过天空,转瞬即逝,留下了许多难以解决的谜团。
比如历史上有“两个宋江”还是一个?造反两次还是只有一次?造反宋江后来被杀了吗?等等。
综合《宋史》、《续资治通鉴》、《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东都事略》、《三朝北盟会编》、《皇宋十朝纲要》等史料首先梳理了宋江起义的大致轮廓如下:
[img]374487[/img]
宋江剧照
宋徽宗政和宣和年间,宋江等人在凉山结寨,为首者共36人。他们“起河朔,转到十郡,官军不敢婴其锋”,可见战斗力之强。宣和元年(1119)12月,朝廷颁诏招抚宋江,但失败。
宣和三年(1121)2月,宋江等人入侵淮阳军。当时恰逢方腊也在南方起兵,朝廷陷入混乱。于是亳州知州侯蒙写道:“宋江以36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人不敢与之抗争,这将是一个非凡的人。现在清溪贼造反,不如赦免宋江,让他征求方腊将功赎罪。”宋徽宗把他改为东平知府。不幸的是,侯蒙年纪大了,没有去。
宋江等人抄袭京东和河北。当朝廷正要逮捕时,他们突然南下淮南,进入楚海。朝廷不得不命令海州知州张叔叔夜间招降。张叔叔采取了以战逼降的策略。
当时,宋江入侵海州沿海地区,抢劫了10多艘巨型舰艇,充满了掠夺收入。张叔叔在夜间募集了1000多名死者,设伏在城市里,并派遣了一名轻兵拒绝海边,并大张旗帜作为可疑士兵,引诱他们上岸战斗。与此同时,强壮的士兵被提前派往附近。当两军战斗如火如荼时,强壮的士兵突然从后面杀死,放火烧毁了宋江的船。
小偷听说船被烧毁了,突然军心动荡。此时,该市的伏兵也趁机被杀,宋江副手被俘。宋江不得不投降。
宋江等人降落后不久,立即被列入官军从征方腊,隶属于西河前军统领辛兴宗帐下。四月,江淮荆浙宣抚使童贯前锋抵达清河堰,方腊屡战屡败,退守青溪帮源洞。此时,宋将王禀等已收复睦州,将至帮源洞前。刘镇等人收复涉州,驻军洞后形成合围。刘镇率领中军,杨可世率领后军,王松率领马公正与赵明、赵徐、宋江并肩作战,放响箭,纵火焚烧贼兵庐舍。
在王禀到达洞穴之前,他看到了浓烟,并将与辛兴宗和杨卫忠一起进攻。王渊帮潜行韩世忠探路,直接捣毁他的巢穴。26日,他抓住方腊出来,但带领士兵拦住洞穴的辛兴宗将其掠夺为己功。
虽然方腊被俘,但其余部分仍坚持战斗。六月,宋江和辛兴宗“破贼上苑洞”。
7月,童贯等俘虏京师于次月24日杀死方腊。朝廷论功,以童贯为太师,改封为楚国公,谭祯加节。所有将领都有自己的奖励,比如杨卫忠授河中总管,辛兴宗授忠州防御使,刘光世授耀州观察使,同州观察使。
宋江征方腊征求了孤独,回到了京师附近的活动。恰逢宋将折可存从征方腊回来,率部经京师,诏令捕捉宋江。折可存奉令,他将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被捕(据《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墓志铭》)。
宣和六年(1124),宋江剩余500名“梁山罗贼”投降朝廷,但东平知府蔡居厚杀死了他们所有人(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转向洪迈《夷坚乙志》)。
宋江部将史斌转到陕西关中,于建炎元年(1127)7月,据兴州(今陕西略阳)称帝,次年战败被杀。关于宋江及其起义,可以从以下三个问题来阐述。
历史上有两个宋江吗?
宋江征方腊《三朝北盟会编》等多本书都有记载。有人认为宋江没有投降。历史上有两个宋江,一个是宋江,一个是宋江,一个是将军。
这个说法的始作俑者是日本学者宫崎市定的。我觉得日本人纯粹是辱骂或者嘲讽中国历史学家的材料乱七八糟,所以就这么说吧。多年来,没有人反驳,甚至有附和者,这是相当感人的。其实仔细想想:两个同名同姓的人,先是同时出现,然后一起消失,好像这辈子见面一起来世界。有可能吗?
[img]374488[/img]
电视剧《水浒传》招安剧情
有人说,如何解释《东都事略》宣布和三年“五月丙申宋江就擒”?@ 书是人写的,记错时间也是正常的。虽然方腊灭了,但剩下的还在,比如温台地区的吕师囊,直到宣和三年十月才被折可存镇压。那么,在宣和四年春夏之间,宋江于宣和四年(1122)五月“就擒”的可能性更大。然后他的梁山剩余部分在宣和六年(1124)被杀,但山东的“贼寇”永远不会被摧毁,以至于张叔叔在改任济南知府时围攻济南..
由于没有“两个宋江”,参与平方腊的“大将宋江”显然是之前投降的“草寇宋江”。
第二,宋江降落后被杀了吗?
鲁迅先生认为:宋江降落后被杀。虽然我对具体时间有异议,但我同意这个结论。纵观历史资料,宣和三年来一直活跃在历史上,但从那以后就消失了。否则,凭借宋江的能力和号召力,他不可能不出来在靖康之乱、金兵南侵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做一些事业。此外,如果宋江没有被杀,蔡居厚也不可能杀死梁山泊所有500名降卒。
@ 宋江有两次反抗吗?
史书记载宋江起义,一次是“江乃降”(《宋史·张叔夜传》),一次是“宋江就擒”(《东都事略·徽宗本纪》)。再参考折可存墓志铭的记载,宋江“降后复叛”并被捕归案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只有这样,“降后被杀”才有合理的解释。
笔者认为,这种“降后复叛”很可能是真的被“逼上梁上”,否则他不会在方腊灭亡的情况下造成第二次反叛。
我们不妨推断,方腊已经灭绝,童贯、辛兴宗等不公正的奖惩排斥宋江,朝廷想卸杀驴。宋江本来想成功退休,但树欲静,风不止。曾经“横行河朔,转掠十郡”的他,成了皇帝的心病。但此时宋江征方腊后实力大损,老将散居世界各地,翅膀被剪掉,南方腊呼应不足,唯一的出路就是叛逃或者略有抵抗。
当然,他的反抗很难称之为规模,否则历史记载将是另一个动静。然而,在捕捉折可的过程中,它也经历了近几个月,这表明它仍然经历了一些曲折。
历史上有宋江吗?他的结局和小说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