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灌晋阳”是指什么事件?赵氏家族是如何崛起的?这是许多读者特别想知道的问题。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司马迁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叫于让,他的君主智伯被赵襄子杀了,他的头被砍成了尿壶(溺水器)。为了为智伯报仇,他伪装成残疾人,来到赵襄子的宫殿,成为一名厕所清洁工,准备在赵襄子上厕所时刺杀他。结果有一天,赵襄子上厕所前,第六感突然爆发,觉得有人要刺自己,于是于让的计划暴露出来。赵襄子觉得他忠诚可嘉,就放了他。
获释后,于让仍有复仇。他下定决心毁容(历史上称之为“漆身吞炭”),改名易名,埋伏在赵襄子平时出行的必经之桥下,准备刺伤。没想到,这一次,赵襄子的马又开了第六感,于让又被俘。赵襄子感叹于让的忠诚,于是让人把衣服拿给于让。于让“拔剑三跳”,大喊“我可以在泉下报答智伯”,然后自杀而死。
这个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两句流行的名句:一是“士为知己而死,女为悦己”;第二,“每个人都遇见了我,所以每个人都报告了我;国士遇见了我,我的国士报告了。”但在这个小故事的背后,有一个更大的故事和一个未知的现象。
[img]373185[/img]
更大的故事是指三家分晋。根据中学历史和《资治通鉴》,韩、赵、魏分晋是战国史的开始。这件事本身就很奇怪。为什么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会被分裂?再深一点,为什么韩、赵、魏继承了晋的遗产?
晋文公去世后,政局处于不稳定状态。经过长期的政治斗争,逐渐形成了韩、赵、魏、智、范、中国银行控制政府的局面;当然,六个家庭的共同治理注定不会持续太久,所以有合并。第一次合并是智氏。
当豫让第二次刺被发现时,赵襄子曾经问他:“你曾经为范和中行效力过,他们都被智摧毁了。你为什么不看到你为他们报仇?“这句话被豫让回应过去,“每个人都遇见我,我所以每个人都报道;国士遇见我,我所以国士报告”。事实上,豫让没有当面透露的是,虽然兼并范和中行的提议是智伯发起的,但韩、赵、魏三家也没有少喝汤。
当时,在晋六大家族中,智氏实力最强,新领导人智瑶(即智伯,伯是他的头衔)是一个超级鹰派。因此,继位后,他立即与韩、赵、魏联手,发动了并购范和中国银行之间的战争。这一事件使当时晋国君的晋升非常愤怒。他秘密联合齐鲁,准备引导友邦保险陷入混乱。我不想暴露任何事情。我晋出公外逃到齐国,在路上暴风雨。
此时,智伯已经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在晋中央,他重新建立了国王,成为了一名政策大臣;在当地,他分别向韩、赵、魏要求“万户之地”。韩、魏都给了他,赵襄子坚决不给他,所以当时赵襄子的据点晋阳(今天的太原)爆发了战争,历史上被称为“晋阳之战”。
赵襄子是头铁,所以智瑶和韩魏一起攻打晋阳。这场战斗非常艰苦,晋阳已经到了“悬釜而炊,易子而食”的地步;城外的智瑶也觉得很难支撑,于是他创造性地运用了一种新的战术:放水。
所谓放水,就是筑坝,蓄引汾河水倒入晋阳。这种战术在今天并不新鲜,但它仍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第一个。晋阳作为山西城市,自古以来就不以丰富的水资源而闻名。因此,当时对水患防治的准备自然不够。历史上被称为“城市不沉浸者三版”。
当时的第一个版本是两英尺,第三个版本是六英尺,也就是说,晋阳的城市头部暴露在水面上不到两米。智瑶的操作将晋阳变成了东方威尼斯。
看着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的智瑶,她非常高兴。魏桓子和韩康子说了一句注定会让他后悔的话:“我今天才知道放水也能让人亡国!”
这是智瑶无意的一句话,却让韩、魏陷入了极度的恐惧之中。他们的都城安邑和平阳都在河边。今天智瑶可以水灌晋阳,明天可以水灌安邑和平阳。
智瑶的近臣关注错误,立即对智瑶说,韩、魏必反。结果,智瑶一点也不认真对待。第二天,他甚至把这件事当作笑话告诉了魏桓子和韩康子。
在这一点上,智瑶失败的结局基本上是注定的。
此时,晋阳的耐心也达到了极限。赵襄子派人连夜出城,与韩、魏取得联系,劝诫魏桓子、韩康子以唇亡牙寒的故事;魏桓子和韩康子在目睹了智瑶的傲慢和愚蠢后,也下定决心不再站在智瑶的队伍中,三个联盟就此达成。
那天晚上,晋阳市的敢死队走出城市,潜入智家军队的上游,用自己的方式治愈自己的身体,放水淹没智家军队;在洪水中,智家军队没有反应过来,就被两翼的韩魏军队攻击。晋阳市的赵军主力也趁势杀出,三家共同攻击智家。智家一败涂地,智瑶也在乱军中被砍下第一名。
这场战争结束后,三家公司继续向智氏挥舞屠刀,历史上被称为“摧毁智氏家族”。从那时起,智氏基本上消失在中国,再也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太深的痕迹。所谓的不可察觉的现象也是如此。
(从那以后,大多数智氏族人都是智瑶同族智果的后裔。在智瑶的父亲去世之前,他强烈建议他不要把智瑶当作储君,并在劝阻失败后改姓为辅,直到战国后期才改为智氏。)
晋阳战争结束后不久,韩、赵、魏被周天子列为诸侯;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分割了晋国剩下的所有土地,废除了晋国君为普通人。他们后来的发展也类似于后来的欧洲情况:韩和魏在一段时间后迅速衰落。相反,赵国逐渐崛起,成为一个能与秦国竞争的大国,但他们最终无法抗拒强秦的铁骑,成为《纽约时报》的眼泪。
[img]373186[/img]
虽然赵死了,但赵仍然存在。从那以后,赵氏族人在中国历史上仍然非常活跃,有许多名人,如赵破奴(西汉抗击匈奴将军)、赵云、赵孟福等,以及建立两宋三百年基础的赵宋皇室。
黑色幽默的是,1300多年后,赵氏族的优秀代表赵匡胤在祖先战斗过的地方,用智瑶的方法再次灌溉太原——只是这一次,他的结局只比智瑶好一点:除了他没有被杀,太原城没有被打破,在失去了大量的装备和材料后,他逃回了开封。
更黑更幽默的是,当宋太宗赵光义终于努力赢得太原时,他的第一个命令就是摧毁这座屹立了几千年的古城——不管这是赵的龙兴之地。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当北宋即将灭亡时,太原继续了最后一口气:作为开封北部最重要的屏障之一,太原自宋金战争以来一直是金军的关键战略对象。经过八个多月的坚持,这座又一次“易吃”的城市终于失去了赵襄子的好运,被金军攻占。几乎所有的守将王禀和他的下属官员都殉国了,剩下的人都被屠杀了。
今天,你在太原地图上找不到赵襄子、智瑶、赵匡胤、王禀等人的痕迹,也找不到太原街头巷尾的刘坤(西晋名将,在五乱华时期被困晋阳近十年)、高欢家族(东魏和北齐的实际统治者,他们的政治中心是晋阳)的身影,赵的后人也可以和智的孩子一起喝酒。只有无尽的汾河水,仍然默默地承载和记录着这座古城周围发生的一切。
【水灌晋阳】指的是什么事件?赵氏家族是如何崛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