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211年5月15日) —263年),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被称为皇帝,国家被称为汉,历史上被称为“蜀汉”,简称“蜀”,也被称为“刘蜀”和“季汉”。263年被魏摧毁。共历二世二帝,国家四十三年。
蜀汉(211年5月15日) [1] —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263年)。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简称“蜀”,又称“刘蜀”、“季汉”。魏所灭于263年。共历二世二帝,国佐四十三年。蜀汉政权早期,文有诸葛亮、庞统、法正、马良等人,武有关羽、张飞、黄忠、赵云诸将,可谓人才济济。然而,在蜀汉后期,人才日益枯萎,最终陷入了“蜀中没有将军,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境地。那么,蜀汉人才匮乏的原因是什么呢?
[img]373107[/img]
其他文臣武将对《三国演义》的影响描述较少
如果只从人才的角度来看,蜀汉在诸葛亮死后的一段时间里,虽然没有早期那么有才华,但有蒋婉、费轩、董允等。,而江伟、吴懿、王平、马忠等将军也不算人才凋零,给人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
《三国演义》前后120次,大部分都描述了汉末的故事。刘备称帝已经是第80次了。这时,全书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二,诸葛亮已经去世104次,离全书结尾只有十几次了。
也就是说,罗贯中专注于对刘备创业阶段和蜀汉早期阶段的描述。后期的描述相对简单,甚至有点潦草。除了姜伟,他对其他文臣武将的描述也很少。大多数人通过《三国演义》了解这段历史,这使得其他文臣武将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吴毅和王平先后守卫汉中。吴毅不仅在阳溪与将军魏燕一起破坏了魏将军郭淮和费耀,还担任诸葛亮死后的汉中总督,负责守卫汉中。然而,他在《三国演义》中成为了姜伟的副将军。汉中太守王平在“兴旺之战”中以不到3万兵马抵抗曹爽10多万军队,并与驻扎在永安的邓芝和驻扎在南中的马忠一起被称为“平安三侯”。
至于被嘲笑为“蜀汉没有将军,廖化为先锋”的廖化,他也不是闲人。他多次跟随诸葛亮和姜伟北伐,多次击败曹魏雍州刺史郭淮,导致南安县太守游奕和广魏县太守王云一败一亡。
@ 正是由于罗贯中的描述,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在蜀汉初期过于耀眼,导致其他文臣和将军星光暗淡。因此,诸葛亮等人死后,蜀汉的一些人才似乎枯萎了。
[img]373108[/img]
除了罗贯中,造成这种现象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以廖华为例。作为蜀汉著名的将军,这本传记只有100多个字。这只是一个简短版本的人物介绍,所以廖华的记录必须通过曹魏的历史资料来找到。事实上,不仅蜀汉,曹魏和东吴也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
第二个原因:荆州恶果流失,人才储备明显减少
虽然诸葛亮死后,蜀汉仍然有很多人才,但不可否认的是,蜀汉实际上有人才缺席的危机。不难看出,蜀汉后期文臣武将的简历大多仍来自益州以外。如果再过几十年,当这群人去世时,蜀汉真的希望人才枯萎。
事实上,蜀汉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派系纠纷。刘备一直在重用它,主要是在张飞、关羽、赵云、简勇、诸葛亮、马良、马苏、黄忠、魏燕等荆州派的早期阶段。他还笼络了法正、李燕、徐静、黄泉、刘巴等东州派,但他对益州当地士族持压制态度。
“夷陵之战”前后,刘备的直系和荆州派损失极其严重,为了保证临终时内部权力的平衡,他不得不考虑在继续重用荆州派的同时重用东州派。他任命李燕为中都保护,使他能够统治内外军事。
[img]373109[/img]
然而,荆州的损失不仅给蜀汉造成了巨大的人口和经济损失,而且使蜀汉失去了继续从荆襄学习人才的可能性。从长远来看,在失去荆州人才补充后,荆州派必然会逐渐枯萎,蜀汉人才必然会减少。
即使有东州派作为人才补充,这也不是一个长期的解决方案。毕竟,作为刘燕支持的一股势力,东州派也是荆州派的外国势力,无法有效补充。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面临着人才的枯萎。
事实上,正如《后出师表》中所说,“几十年来,这一切都与四方的精英融为一体,而不是一个州的精英融为一体”。虽然刘备在创业阶段和蜀汉初期都很有才华,但这是刘备从幽州一路划到益州的结果,根本不能以常识为基础。
汉末天下混乱时,刘备仍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从外部吸引人才。然而,随着世界的三分,魏、蜀、吴的统治越来越稳定,人才流动必然趋于稳定。这样,荆州流失后,随着荆州派和东州派人才的消失,蜀汉人才的消失只是时间问题。
第三个原因:制度层面的问题,人才选拔机制崩溃
如上所述,在统治日益稳定的情况下,由于人才流动相对固定,人才本土化势在必行。曹魏九品中的正制就是这样,东吴重用陆、顾、朱、张四大家族也是如此。诸葛亮辅政期间,蜀汉实际上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尝试人才本土化。
[img]373110[/img]
诸葛亮实际上发现了蜀汉的人才问题。因此,他不仅善于提拔人才,而且试图平衡各种力量。他的人才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派系纠纷,而且更注重人才而不是资历。他越级晋升也很常见。例如,当张裔刚从东吴返回蜀汉时,他被诸葛亮任命为首相府参军,负责代表政府行事,并在益州从事治理工作。
虽然察举制度自汉末以来逐渐崩溃,但实际上可以通过不拘一格的人才提拔来选择一定的人才。正是因为诸葛亮时期的“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用人之器”,蜀汉人才再次井喷。此外,此举不仅可以补充人才,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内部派系纠纷,为蜀汉政权赢得益州当地士族的支持。
事实上,蜀汉后期的大部分人才都来自诸葛亮辅政期间留下的政治遗产。例如,蒋婉、费轩、马忠、姜伟和董厥都来自宰相府官。内廷的吕毅、范健、马齐和李福也来自诸葛亮的推荐。将军中的吴毅、吴班、高翔、胡济、王平、张毅、廖华、邓芝和宗预要么来自宰相府官,或者是诸葛亮北伐期间经历过的将军。
诸葛亮死后,蒋婉和费轩也可以“咸承诸葛的规则,因此他们不会改变”,延续诸葛亮的政策。然而,在蜀汉后期,特别是陈灵任尚书令后,“ 上承主指,下接阉竖的他,算是让蜀汉官治彻底崩溃了。
[img]373111[/img]
由于统治日益稳定,朝廷的进取精神日益丧失,蜀汉后期的权力基本上被既得利益分割。这些掌权者要么来自荆州,要么来自元从的第二代官员。相反,选拔人才更注重背景和资格,而不是人才。即使姜伟已经进行了十多次北伐,也很难像诸葛亮时期那样提拔将军。姜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 虽然《三国演义》影响了蜀汉中后期人才的枯萎,但荆州的流失和人才选拔机制的崩溃才是根本原因。蜀汉中期,尽管依靠诸葛亮的力挽狂澜,为蜀汉找到了许多人才,延缓了人才枯萎的趋势。然而,诸葛亮死后,蜀汉仍在“逐渐亏损”。虽然它还没有到人才短缺的地步,但人才的缺陷已经出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才枯萎的趋势难以逆转。
蜀汉后期人才枯萎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