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不嗜血。江西巡抚沈宝珍,凌迟年轻的天王,也不嗜血。凌迟了冀王石达开的四川总督罗秉章也不嗜血。之所以要处死年轻的天王和石达开凌迟,是为了威慑:看,敢造反,这就是结局——你敢造反吗?
石达战败时,虽然太平天国衰落,但仍在生存。当年轻的天王被捕时,太平天国还有其他党。此外,即使太平天国已经完全平息,也仍然有可能有一个“别有用心的人”,在太平天国的旗帜下,像朱三王子和朱五王子一样叛乱。毕竟,清朝已经腐朽到这样的程度,有太多的人讨厌它,反对它。
[img]370623[/img]
@ 残忍地处死石达开、幼天王这些人,就像蒙古西征时常屠城一样,是威慑,是杜绝后患。
至于李秀成,虽然他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核心人物,但他没有“上帝之孙”的光环(洪秀全自称是上帝的次子)。被捕后,他写了数万字的“李秀成自我报告”——他的初衷,也许是拖延时间寻找机会,像三国姜伟,也许只是给太平天国留下第一手信息,也许失败的事业,回顾得失,不吐不快。不管他怎么想,在别人眼里,他已经投降了。
一个投降的君主,在一定时期内,有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就像汉献帝刘协、蜀汉后刘禅、朱三王子、朱五王子一样。但如果一个投降的将军不能为清朝而战,他的价值就会小得多。
李秀成不可能为清朝而战。留住他只是浪费粮食,没有更大的效果。
然而,即使曾国藩不吝啬那几斤粮食,他也不敢留住李秀成。在消灭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他的下属夸大了战果,杀良冒功,腐败了赃物。这些事情可以隐瞒朝廷和深宫,但一定不能隐瞒太平天国的忠实国王李秀成。如果朝廷想直接审问李秀成,这些问题肯定会暴露出来
@ 李秀成必须死,但没有威慑价值。
@ 在朝廷明旨下达之前,曾国藩匆匆杀死了李秀成。
[img]370624[/img]
一开始,凌迟石达开,石达开沉默冷静,风格令人印象深刻。这样,“凌迟之刑”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观众的钦佩,发挥了相反的作用。年轻的国王是一个脓包熊的孩子,不可能像石达开那么坚强。李秀成饱经征杀,临危时还把座位让给了年轻的主人,视死如归。他可能会像石达开一样坚强地面对死亡和酷刑,这可能会感动人们。
这样,李秀成凌迟,难道不适得其反吗?
据说李鸿章看完《李秀成的自述》后也被感动了,称赞李秀成是“英雄”。曾国藩也被感动了吗?我们不知道。
即使被感动了,这也不是李秀成“没有凌迟”的主要原因。
“凌迟之刑”在这个时候毫无价值,但可能会有相反的效果,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石达开和幼天王都被凌迟处死了,为什么曾国藩一个人放过了李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