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618-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统一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289年。唐玄宗即位后,创造了开元盛世,使唐朝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到8000万左右。安史之乱后,藩镇分离,宦官专权,国力逐渐下降。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我们来看看!
杨嗣复(783-848年),字继之,又字庆门,郭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唐朝宰相,户部尚书杨玉陵之子。
杨嗣复出生于弘农杨氏越公房,八岁能文,考官权德舆录为进士,二十岁登博学习宏词科,受到宰相武元衡的赏识,“全权德舆门生,情义相得,进退取舍,多与之相同”。搬迁中书舍人。由户部侍郎,封爵弘农伯。李德裕辅助政治,被湖南观察使用。会昌元年(841年)3月,潮州贬值。唐宣宗大中初,被召为官员尚书。卒孝顺。
[img]354148[/img]
人物生平
平步青云
他曾在“家庭部”担任官职。他的父亲杨玉玲是家庭部的侍郎和尚书。他要求避免怀疑。皇帝下达了一项法令,称官员是相同的,职位是不同的,没有怀疑。父亲杨玉玲告诉老人回家后,杨思复要求回家为年老多病的父亲服务,法院拒绝批准。
他主持了两期“朝考”,非常公平。先后选拔68人,多成长为国家有用的栋梁。其中有魏拼(794-859年,字申之,一作魏谟),他刚正不阿,有他祖先魏征的风格,任官职到户部、官部尚书。杨嗣复和牛僧儒、李宗闵出身同门,志趣相近,私交深厚,杨还是个性情中人,他总体上属于“牛李”圈。829年8月,李宗闵和830年正月,牛僧儒先后当宰相,互相推荐。然而,他不愿意超越父亲,只同意担任礼部侍郎等官职,拒绝做‘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833年,李宗闵首次被罢相,正担任“尚书左丞”的他也跟着倒台,被遣送到四川,担任“剑南东川节度使”,后担任检校户部尚书等职。
官场浮沉
直到838年正月,他才回到朝廷,被提升为宰相,任职3年零8个月。李宗闵再次罢相后,已经当过宰相的杨思复也为他辩护,重新晋升,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二李党争”(李宗闵、李德裕朋党争)。包括诗人白居易在内的人们都无法避免,而他和白敏中、元琏、杨虞卿、杨汝士家族却纷纷涌入这混水。因此,他与对立派李德裕、郑秦、陈夷行等产生了许多纠葛,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840年8月,发生了“紫辰奏事”。唐代宰相不止一位,当时李觉、郑秦、陈夷行都是宰相。
郑秦和陈夷行在皇帝面前与他发生了争执。郑秦认为,杨思复任宰相后,现在的政治事务不如三年前自己当国的时候,暗示杨与李宗闵的朋友有关系;陈夷行攻击宰相李觉修国史时,美化自己,掩盖先帝的美德。杨思复很难争论。
[img]354149[/img]
再被重用
文宗李昂最讨厌“二李”朋友党。他甚至说:“去河北贼不难,去这个朋友党真的很难。”。自821年以来,朝廷一直在帮派,互相打击,国家受到损害。825年,所谓的“八关十六子”集团出现了。从那以后,“二李”轮流当宰相,“四十年”,@ 当时皇帝认为朋党是最致命的事情。杨嗣复不得不坚决要求辞职。
最后,皇帝罢免了郑秦和陈夷行,让杨嗣复独自管理世界事务,这表明他仍然信任杨嗣复。
841年第一个月,当杨嗣复正准备精简官员时,文帝去世了。太监的敌人良废除了他的遗诏,建立了唐武宗。同年9月,他谴责杨嗣复担任官员部尚书和湖南观察使。
皇帝认为杨嗣复是“安王”、“杨妃”的党羽,于是派人去追杨嗣复、李珏等人。宰相李德裕、崔运、崔巩等人醒来,阻止皇帝“手滑”、追回使者,只将杨嗣复贬为潮州刺史。
六年后,他被招回,做了一年江州刺史,升为官员尚书,但到了岳州,他就去世了。
人物评价
刘:宗闵、思复,承宗家族之地,以文学政事闻名,在清华游荡,出入隆显。苟能义以上,群而不党,议太平于吉契之列,导致人主于勋华之盛,时而得位。谁说不然?而舍披鸿猷,老鼠,养于卿,射利,抗德裕报仇。矛盾相攻,几个皇室,没有身体。它的利益是什么?
宋祁:逢吉险邪,棠浮躁,嗣复辩,固无足言。幸主昏昏欲睡,不底于杀,治世罪人!
个人作品
《九征心戒》一卷由杨嗣复制。
《全唐诗》收录了杨嗣复的五首诗:《丁思岁八月祭武侯祠堂,因题临淮公旧碑》、《仪凤》、《赠毛仙翁》、题李处士山居、“谢寄新茶”。
《全唐文》收录了杨嗣复的文章:《刘楚才等奏不复奏》、《请令史馆纪时政疏》、《论庞霁赃罪议论》、《丞相礼部尚书文公权德舆论文集序》、九证心戒序、九证心戒后序。
简介:唐代众多宰相之一,出生于弘农杨氏越公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