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花卉国家。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记录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至于“花神”,据说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据说她善于种花养花,被后人尊为“花神”,并将花节附属于她的节日。让我们给你一个详细的介绍。让我们看看!
晋人周处写的《风土记》一书:“浙间风俗话春序正中,百花竞放,是游赏时,花朝月夕,世俗常言。春序正中是农历二月十五。南宋梁元帝有花朝诗云:“花朝月夜动春心,谁忍相思不相见”;张正见花朝诗云:“盘晓三春暮,新雨百花朝”;唐代诗人方干诗云:“花朝连郭雾,雪夜隔湖镜”。古代诗人的作品中有许多关于花朝节的歌唱。各地花朝风俗不同。东北是为花神设置神位,用素食祭祀。开封举办民间“扑蝶会”,获奖者可获奖,《诚斋诗》载:“二月十二日,花朝,为扑蝶会”。
[img]351158[/img]
在洛阳,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市民,都要去龙门石窟等地,挑食野菜,品尝鲜花。商丘人更注重天象与丰收的关系,用鲜花和阳光占卜小麦和水果蔬菜的丰收。在苏州,人们应该在虎丘花庙前屠宰牲畜,祭祀花神,祝他们生日。在节日期间,通常会有宴会来增加乐趣。
在明清时期的北京,花农通常住在右安门外南侧的草桥和丰台区。据明人刘侗《帝京景略》记载:“右安门外南十里桥,方十里,都泉也……土以泉,故宜花,居民遂花为业。都人卖花担,每辰千百,散入都门,入春而梅,山茶,水仙,探春。中春桃李,海棠。春老牡丹,牡丹,双枝...清初冯勋的《六街花市》也说“丰台种花人,都是中目花匠。
每月初三、十三、二十三日,从车载杂花到槐树斜街市场。这些描述记录了北京旧时种花业和花卉业的一些情况。花朝节那天,北京的“幽人雅士,赋诗唱和,并出郊外各名园赏花。据说清宫的“花宴”最讲究。太监们在颐和园用红黄丝条装饰牡丹花,让花园充满春天和阳光。慈禧太后一边品尝花做的零食,一边看喜剧《花神庆寿》。位于丰台镇东纪家庙村北部的北京丰台区还有一座花神庙,是春季祭祀花神的地方,也是丰台区各花行会的会址。
[img]351159[/img]
据说这座花神庙建于明朝,庙门上有“古迹花神庙”牌匾,庙内前殿有花王和诸路花神牌位。据说洛阳牡丹等12位花神因得罪玉皇大帝而被打入凡间。花神们来到北京南郊,丰台区开满了各种各样的花。为了感谢花神对世界的恩赐,京都各花行集资建造了这座花神庙。牡丹、牡丹素有花王之称。历史上,北京的牡丹也很有名,而北京的牡丹是丰台花乡最好的。优秀名品有“官锦红”、“梨花雪”、“白玉带”等不下几十种。
花朝节至晚在唐代形成。在唐代的诗歌和历史书籍中,关于花朝的记载非常普遍,比如司空图中的“伤同客,病眼却花朝”(早春)、卢纶的“虚空闻诗夜,清净雨花朝”(题念济寺晕上人院)。在《老唐书》《罗威传》中,成书于后晋出帝两年(公元945年),也有“威每到花朝月夕,与宾佐赋咏非常感性”的文字记载。
据民间传说,唐太宗在花朝节亲自主持了“挑菜御宴”。在执政期间(公元690-705年),嗜花成瘾的武则天总是让宫女们收集百花,和米饭一起捣碎,蒸成花糕,奖励大臣们。当时人们把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二月十五的花朝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视为同样重要的岁月节。
[img]351160[/img]
由于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花朝节”的节期有2月15日、12日和2日的不同,如《提要录》一书所说:“唐以2月15日为花朝。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二月望》中也说:“仲春十五是花朝节,浙间风俗认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时,最堪游赏。清人汪浩在《广群芳谱·天时谱二》中引用了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诚斋诗》云:“东京(今河南开封)2月12日花朝是扑蝶会。”
至于以二月初二为花朝节的记载,也在《广群芳谱》一书中看到。这本书《天时谱二》引用了《书墨记》云:“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学者们玩耍,为“挑菜节”。”@ 过去,浙江绍兴、河南光山也有以2月2日为小花节、2月15日为大花节的民间习俗,如清光绪《光山县志》云:“2月2日,俗云‘小花朝’,15日云‘大花朝’。”
“百花生日是良辰,不到花朝半春。清人蔡云的歌曲《咏花朝》是老江南民间庆祝百花生日的风俗盛况的写照,吴自枚在《梦粱录·二月望》中更详细地描述了当时杭州的花朝节盛况,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在花朝节,除了赏花、扑蝶挑菜、政府出郊劝农外,老地方还有女性在花朝节剪彩花插头的习俗。
乾隆年间,进士洪亮吉在《花朝日阻风江口望采石太白楼,近在咫尺》一诗中也有“今朝没有花,今夕没有月”这样的诗。不知什么原因,这个传统节日后来消亡了。花朝节只存在于广西宁明和龙州壮族的生活中。
花朝节的发展历史是什么?史书是如何记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