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有一种起源于西域的疯狂游戏逐渐流行起来,那就是泼寒胡戏。
泼寒胡戏最初是古代西域的一种乐舞。每年寒冬腊月,玩家头载面具,赤身裸体,打鼓唱歌,互相追逐泼水,据说可以消灾祛病。
泼寒胡戏的另一个名字是“苏莫遮”。苏莫遮是西域妇女戴的帽子,羊皮做的,外面涂油。
泼寒胡戏在《文献通考》中讲得最详细,还列出了戏乐中使用的各种乐器:
..本西国外番禺唐国的乐趣包括大鼓、小鼓、琵琶、五弦、竖琴和笛子。它的乐趣大多在11月裸露,浇灌衢路,鼓励跳跃和索寒。
泼寒胡戏传入中原已久,最早是宫廷之戏,到初唐时期在民间广受欢迎,参与者不仅自娱自乐,而且以之悦人。
到了武周末,这种表演性的娱乐再次受到宫廷的重视。武则天之后,中宗和瑞宗都喜欢看这种异国狂欢。每次有泼冷胡戏表演,王子们都会去长安街看微服。
史书上也有很多记载,比如《新唐书》:神龙元年十一月,唐中宗“幸洛城南门,观泼寒胡戏”;景云二年十二月丁未,瑞宗“作泼寒胡戏”
原本是自娱自乐的群体活动,类似于今天嘉年华的表演。经过几十年的演变,特别是在圣人的爱下,泼冷胡戏逐渐改变了口味,越来越像大型团体操表演。
[img]348723[/img]
泼冷胡戏越来越受欢迎。各地都成立了自己的乞丐队,互相比较,看看哪个队的衣服更漂亮。这样,它就失去了原来的复杂活泼的兴趣和奢侈,引起了许多批评。一些大臣开始反对。
历史记载,唐中宗在洛阳东南楼观看泼寒胡戏,殿中侍御史吕元泰上劝诫,认为游戏中的人穿胡服,骑马,打鼓旗,有战争形象,不适合在都城表演。而且参与者竞相夸耀自己的服饰,助长奢靡之风,浪费国家财富。
吕元泰认为,寒冷会顺其自然,“为什么要裸露身体,浇灌衢路,鼓励跳跃,索寒呢?”这种习俗有害而无益,要求皇帝禁止这种野蛮戏剧。
但唐中宗并没有采纳这个建议,照顾得很好。
在唐玄宗时代,宠臣张说,他也批评泼冷胡戏,认为这种外国戏剧没有典故,违背了先行者的礼貌。“...裸跳,你觉得盛德怎么样?挥水扔泥,失去容貌。”再次要求禁止泼冷胡戏。
这一次,唐玄宗采纳了张的建议。开元元年冬天,他下令“腊月乞寒,外蕃出来,因为长期以来一直沉浸在习俗中。从现在开始,不问藏汉就应该禁止。”
很遗憾,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戏乐从此消失了。如果泼冷胡戏能一直传下去,我们今天的隆冬腊月也会有一个热闹刺激的好地方。
为什么唐朝人在寒冷的冬天疯狂的泼水游戏最终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