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来朝”的华丽戏剧是演给帝国所有臣民的——它如此清楚地告诉人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支持万国的国家是多么幸福。建设这个庞大的面子项目的过程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
清代画家用长2.9米、宽2米的巨幅画卷描绘了这样的情况:1761年2月5日,也就是清朝乾隆二十六年正月初一,文武官员按照自己的秩序在太和殿前朝列。站在大臣朝列之末的是来自不同国家的贡使,前排是朝鲜最有礼貌的使臣,帝国“武义黄黄,陆地威慑栗子”,不等待帝国旗帜,“慕义归化,不是力量”琉球、暹罗、安南、苏禄、南掌等国家。当然,也有来自英吉利、法国、鄂罗斯、荷兰、大西洋国家和大西洋国家波罗尼亚、咖喇吧、库车、翁加里亚国家的贡使。这群人物被称为“夷人”,成为中国新年第一朝贡仪式不可或缺的人物。虽然各国的臣工和贡使都各就位,但真正的主角乾隆,“天朝大皇帝”,还没有出现。这时,他正端坐在后宫檐下,愉快地享受着儿孙绕膝的福气。
这是清帝国最强大的时刻,真的值得宫廷画家用丹青妙笔描述这一前所未有的盛况,于是《万国来朝图》诞生了。粉饰太平的绘画和戏剧,以及来自不同国家的各种贡品、谢恩表、中国的圣旨和礼仪,构成了中国“万国来朝”巨大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看起来像一部自夸的华丽戏剧,意味着中国的成功不是自吹自擂,而是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这部剧不仅是为了外国蛮夷,也是为了帝国所有的臣民——它如此清楚地告诉人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支持世界的国家是多么幸福。蛮夷贡使前来进贡,更传达给朝臣明确的信息:除朝代外,其他国家没有什么值得羡慕的。
帝国愿意为“万国来朝”这个明显的神话付出任何巨大的代价,用无数的时间、精力、财富和生命来丰富这个“神话”,使它“真实”。这是一个巨大的面子工程,建造它的过程贯穿整个中国历史。万国来朝是如此美丽,但只有一个问题:如果这一切真的好!“万国来朝”这个词出现得并不早,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是很不吉利的。它来自隋阳帝的发明,中国历史上最恶名昭著的皇帝。
《隋书·音乐志》记载,隋阳帝“每年正月,万国来朝,留到十五日,在端门外,建国门内,绵绵八里,被列为戏场。...金石宝革之声,闻几十里外。弹弦管以上,一万八千人。火炬火,烛天地,百戏之盛,振古无比。每年都觉得自己很常见”。从一开始,“万国来朝”就是一场盛大的表演,以无尽的奢华排场和惊人的浪费,展现帝国强大无比的面子。第一次所谓的“万国来朝”被认为发生在大禹统治时代。据史料记载,大禹下令世界各国齐赴涂山盟会,这就是《左传》中所谓的“涂山之会,诸侯承唐虞之盛,持玉丝也有万国”。
汉代应该真正把“万国来朝”从书本和卜辞的描述变成现实。从汉代开始,西域的管理、匈奴的征服、班超和甘英的冒险,使得九州以外的许多国家真正出现在汉代,但正是在汉代,朝贡体系才真正建立起来。汉朝君主发现,其实他们统治的帝国并不像《尚书》、《诗经》等经典中所解释的,就是全世界。匈奴的南下入侵和西部小国的叛服并不常见,这使得帝国终于明白了一个事实:我们必须区分哪些国家真正屈服于他们的附属国家,哪些国家不时来朝贡。
考虑到实际的政治战略,藩属国是维护帝国边境稳定的关键,是帝国“万国来朝”的重中之重;至于那些朝贡国,比如大秦、安息、天竺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不知道它们是否真的存在。所谓朝贡,只是两个时空偶然约会,不用担心。但作为粉饰太平的一种手段,“万国来朝”自然是来的国家越多越好。从此,中华帝国开始了不断“发现”朝贡国的旅程。每一个愿意见到皇帝并赠送自己礼物的外国人,都被视为“贡使”。他们赠送的礼物,无论是为了通好还是为了方便做生意,都被视为“贡品”,他们来自的国家自然成为了中国尊敬的“藩属”,但成为“藩属”的国家却一无所知。
隋唐繁荣时期,到被后人称为“儒家帝国”的宋朝,到蒙古统治的元朝,再到扫除鞑靼人的明朝,这种背景一直流向1761年元旦举行盛大仪式的乾隆繁荣时代。这样一个庞大的面子工程,“万国来朝”就是这样传承下来的。融入画家悬念的《万国来朝图》,成为帝国声威宣赫的有力证明。万国来朝,四夷宾服,声教广被,恩泽天下。一切都那么美好,但只有一个问题:如果这一切真的好!
万国来朝:各朝皇帝的面子工程贯穿整个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