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
根据以上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背为阳,腹为阴的规律,人的皮毛在外为阳,脏腑在内为阴;头在上为阳,脚在下为阴。
生理
人体的健康取决于阴阳的和谐。正如《内经》所说,“阴平阳秘,精神治”。人体饮食后,脾胃腐熟运化后,营养物质被运输到全身各地,使身体生长强壮,生命活动旺盛。食物消化后的有形废物由前后两阴排出。如果人体的阴阳保持平衡,人体就会健康。
病理
阴阳失去平衡后,会出现各种症状,古人对症状的分类,也用阴阳来代表和解释。阳证,一般症状有:发热、口渴、脉数(快)等,古人又称热(即阳)证。阴证,一般症状为:不发热、口渴、手足冷、脉迟(慢)等。古人也称之为寒(即阴)证。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另一方阴阳衰退是指阴阳低于正常水平的障碍,一方低于正常水平,另一方保持正常水平,或双方均不同程度低于正常水平,因此存在虚假证据。阴不足,阳正常,阴虚生内热;阳不足,阴正常,阳虚生外寒;阴阳双方都有不同程度的不足,即虚寒、虚热并见或阴阳两虚。这就是“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所说的、“阴阳两虚”证。
诊断应用
阴阳是诊断的大纲。虽然疾病很多,但其属性不包括阴阳。例如,从疾病发展的角度来看,它不在表(阳),而在内(阴)。从疾病性质来看:热证(阳)、冷证(阴),从疾病发展趋势来看:实证(阳)虚证(阴)。@ 阴阳可以概括疾病的属性。
治疗应用
中药种类繁多,但其性能不外阴阳,从药性上看:寒、热、温、凉、温属阳,寒属阴。治疗的一般原则是“调节阴阳,以平为期”,这是治疗的基本起点。针对阴阳盛衰,采取补其不足、泻其余,纠正阴阳偏盛偏衰的异常现象,恢复其相对平衡状态。中医常采用“寒者热,热者冷,实者泻,虚者补”的治疗原则,使阴阳失衡恢复到相对平衡。临床上借药性偏差来纠正人体阴阳偏差,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具体临床用法:①阳虚阴胜则寒,治法:寒者热(用热药);②阴虚和阳胜则热,治疗方法:热者寒之(用寒药);③正气不足,治法:虚者补之;④邪气偏胜,治法:实者泻之;⑤阴不足,阳偏亢,治疗方法:滋阴潜阳;⑥阴阳两者都不足,治疗方法:滋阴助阳(阴阳双补)。
阴阳学在医学上的应用是什么?它对人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