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6年6月,潼关。在这里,我们见证了辉煌盛唐的结束,见证了一代著名将军哥舒翰尴尬的人生结局。运气的无情和个人的无助都变成了一首尴尬而沉默的歌,最终消失了。
公元756年之前,唐朝帝国的和平繁荣已经持续了几十年。国家已经承受了很长时间的平静和舒适。李唐王朝的君臣们每天都沉浸在乱伦、专权和腐败的泥潭中,吃饭等死。他们看不到危机就在眼前。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幸福,一切都在思念之间。
当那个叫安禄山的胡人用弯刀快马掀起安史之乱时,整个国家突然像羊圈里的狼一样冲进来,到处都是惊慌失措、引领脖子等待杀戮的哀鸣。宽宏大量的华北平原只是胡马的演练场,山川险峻的东都洛阳瞬间沦陷。著名将领冯常清和高仙芝一路崩溃。安禄山在临潼关城下只用了六个月的时间。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代名将哥舒翰被架上了这个危险的历史舞台。
哥舒翰(?—公元757年),突厥人,自幼资质非凡,文武双全,言行举止极具大汉英雄风采。从军后,由于治军有方,号令严谨,非常军心,深受名将王忠嗣的欣赏,以军功成为其副手。王忠思辞职后,哥舒翰接替王忠思的职务,经营西北,主持对吐蕃的战斗,多次打破吐蕃,赢得了著名的石堡城之战,收复了九曲部落,将大唐与吐蕃的战线推向青海湖和黄河河曲以西,在战场上取得了绝对优势。这样,哥舒翰兼任陇右、河西、朔方节度使,成为大唐西北方向的主要军事指挥官。他的西北兵役成为未来安禄山叛乱平静的主力军。唐朝中衰后,他依靠攻击藩镇和保卫北京师傅。唐诗中“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到目前为止,窥牧马,不敢过临涛。称赞哥舒翰。哥舒翰多年没有战败,他的战功有目共睹。
然而,在安禄山叛乱之前,哥舒翰于755年2月因过度饮酒而中风瘫痪,在家闲置。唐玄宗不得不强行将残疾哥舒翰推上帅位。世界真的很难预料。如果哥舒翰因中风立即死亡,他将以完美的形象留在青年历史上。不幸的是,哥舒翰没有及时死去,所以他把自己的生命名义化为乌有。
[img]119601.jpg' />
当哥舒翰拖着病人勉强来到潼关时,他发现情况比他想象的要危险得多。首先,唐军在军事上完全处于劣势。唐代边兵中安禄山叛军精锐,战斗力强。而唐朝由于守外虚内,中原军事准备几乎为零。由于西北精兵一时难以到达潼关,中央政府控制的军队大多是临时招募的,根本不堪一战。二是唐军连败,士气低落,望风而降。第三,经历了安禄山叛变的痛苦,唐玄宗从以前放手使用军事将领转变为防范和怀疑。一代名将高仙芝、封常清只从实际战场出发,采取战略防御策略,唐玄宗听宦官的诽谤,将其斩首。唐玄宗并不完全信任哥舒翰。四是杨国忠、哥舒翰将相不和。当时杨国忠的所作所为让无数人痛恨他,安禄山造反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杨国忠逼反的。因此,哥舒翰部将王思礼劝哥舒翰杀杨国忠为民除害。虽然哥舒翰没有答应这件事,但杨国忠得知了他们的计划。杨国忠劝玄宗以杜乾运(杨国忠心腹)率军入驻灞上监视哥舒翰。而哥舒翰是个好惹的人吗?于是杀了杜乾运,吞并了他的军队。这件事让杨国忠和哥舒翰更加防备对方,玄宗也更加怀疑哥舒翰。五是哥舒翰统帅的潼关唐军,多为败兵和新招兵,战斗力不强。此外,由于身体原因,哥舒翰很难处理日常军事事务,因此他任命司马田良丘主持大局。田良丘不敢独断专行,就让王思礼主管骑兵,李承光主管步兵,王与李两人互不服气,互相制约,导致军中号令不同。
当然,虽然哥舒翰身体残疾,但他的头脑仍然相对清醒。他审时度势,继续采取高仙芝和冯常清的战略,试图阻止安禄山在潼关的危险下飙升,然后试图反击。就这样,安禄山狂攻半年多,没有进展。鉴于当时的情况,哥舒翰进一步指出:“禄山虽然窃取了河朔,但并不受欢迎,请持重以我之,待其离隙,可不血刃而禽。建议玄宗坚守要心,待叛军长期攻不下,军心松懈,趁势出击,大局可定。
当时的情况确实如哥舒翰所料,有利于唐军的发展。在北线,郭子仪和李光碧连败史思明,切断了叛军前线与范阳巢的交通线路;在东线,叛军是张巡,阻止雍丘(今河南省祁县);在南线,鲁炯阻止了南阳(今河南邓州)。安禄山一时进退维谷,“议弃洛阳,回范阳,计未决”,计划回老巢范阳。
就在战局胶着的关键时刻,玄宗又出了一招。在杨国忠的鼓励下,他让哥舒翰出潼关与安禄山决战。哥舒翰知道此时绝不能进行决战,而是上疏劝说:“禄山习用兵,今天是叛逆的,不能毫无准备,是阴谋诱惑我。小偷来了,有利于快战。王师坚持,不轻出关,也在计划之上。而且四方兵不集中,所以要看事情,不要快。”
远在河北前线的郭子仪和李光碧也建议玄宗:“汉病而老,贼知之,诸军乌合不足战。今天,贼悉锐兵南破万洛,但他们守卫幽州。我直接捣毁了他们,覆盖了他们的巢穴。质叛者招募叛徒,鲁山第一。如果你从潼关出来,你将成为首都,世界将被忽视。”极言哥舒翰只能坚守潼关,不能出兵决战。然而,昏昏欲睡的玄宗根本不听这些正确的建议,严格要求哥舒翰决战。
哥舒翰在天宝15年6月初四(756年)被迫出兵。走之前,这位沙场老将知道这场战争是多么的吉祥,是“抚膺哀悼”,引兵出关。结果,正如哥舒翰、郭子仪、李光璧所料,唐军全军溃败,随后潼关也被攻破,都城长安即将失陷。而我们的哥舒将军也早已失去了当年的勇气,竟然被部将绑在战争中立即献给了安禄山。多年后,大诗人杜甫在名篇《潼关官》中感叹道:“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告防关将,小心不要学哥舒。
安禄山见到囚哥舒翰后,小人得志地指责他说:“汝常易我,今天怎么样?可怜一代名将哥舒翰此时竟然没有英雄胆色,竟然伏地谢罪,“陛下拨乱主。今日下未平,李光璧在土门,来到河南,鲁炯在南阳,臣为陛下用尺书招之,三面可平。“想以此求活。安禄山大喜,封哥舒翰为司空,让他修书招降。然而,这些哥舒翰的前部门在收到信后,都复书责骂他不是国家的死节。安禄山失望后,立即变脸将哥舒翰囚禁起来。
历史的魅力在于它经常有一个奇怪的结局。据估计,安禄山和哥舒翰可能不会期望他们在一年内死于同一个人。这个人是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安禄山绝不是一个成功的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这个边塞胡人一味嗜杀残暴,逼着儿子安庆绪自救。安禄山死后,唐军陆续收复长安、洛阳,安庆绪在逃往叶城前,嫌哥舒翰等俘虏累赘,便杀之。哥舒翰,一代名将,就这样窝囊囊地死了。他折节求生,只活了一年。这对老冤家安禄山、哥舒翰,就这样脚跟地死了,也不知道两人在黄泉下会面,又该说些什么呢?
盛唐名将哥舒翰的尴尬结局:被安庆绪仓促逼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