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伊尹吗?为您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伊尹一生充满传奇,但也留下了许多谜团。最大的一个是伊尹是否篡夺了商朝。随着地下文物的不断涌现,尤其是殷墟甲骨文的诞生,历史谜团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伊尹不是篡夺国家的曹操或司马懿,而是商朝的周公。
[img]339191[/img]
伊尹,思姓,伊氏,出生于许多国家,在夏末闻名。商汤三聘后,伊尹出山辅助商汤,打败夏杰建立商朝。伊尹在商朝就像姜尚在周朝一样。商朝建立后,商汤以伊尹为清士,管理商朝政务。伊尹可以说是一人以下的一万人。然而,商汤死后,伊尹慢慢成为独一无二的权臣,因为商朝继任君王早逝。
商汤的长子太丁早逝。商汤去世后,根据兄弟和继承制度,太丁的弟弟外丙和钟仁先后继任商王,但外丙和钟仁继位后不久就去世了。于是,伊尹立太丁的长子太甲为王,掌握了皇帝废立的伊尹,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商初连丧三王,出现政治危机。到了第四代商王太甲,伊尹策划了一场宫廷政变,因为太甲无耻。政变后,伊尹是让商朝像周公一样度过危机,还是像司马懿篡魏一样趁火抢劫篡位?史书记载,分野,给后人留下了“伊尹是否篡商”的谜团。
[img]339192[/img]
对于这次政变,以《史记》为代表,伊尹流放太甲的目的是让太甲改过自新,最后看到太甲迷路觉醒,于是主动迎回太甲。
《史记·殷本纪》:帝太甲已经成立三年了,不知道,暴虐,不遵守汤法,乱德,所以伊尹把它放在了桐宫。三年来,伊尹拍摄了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在桐宫住了三年,悔过自责,反善良,于是伊尹迎帝太甲授予政治。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人民以宁。
伊尹将太甲流放商汤墓地桐宫,希望太甲思祖父努力工作,为天堂做出贡献。三年来,商朝朝廷没有国王。伊尹自封摄政,“以朝诸侯”。太甲后悔了,迷路了,于是伊尹回到了太甲。太甲最终成为了一个有前途的国王,被后人尊为“大宗”。
然而,以古籍《竹书纪年》为代表,记载的内容却恰恰相反。伊尹流放太甲后,篡夺了商国,自立为王。直到七年后,太甲逃离桐宫,杀死了伊尹。《竹书纪年》是金朝太康八年,由吸郡盗墓贼挖掘的战国古籍。其记载内容不同于传统史书,揭示了许多血腥的历史真相,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古书《竹书纪年》:钟仁崩,伊尹放太甲于桐,自立也。伊尹即位,放太甲七年。太甲潜出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指、伊奋,命复父亲的田宅,中分之一。
一石激起千层浪,两本古书记载完全相反,让伊尹和太甲的关系越来越神秘。几千年来,文人墨客一直在争论,所以伊尹篡位成了一个谜。
[img]339193[/img]
幸运的是,随着殷墟甲骨文的诞生,神秘的商朝不仅逐渐浮出水面,也慢慢揭开了这段历史的真相。
1899年,王一荣发现殷墟甲骨文以来,一批又一批的学者开始了甲骨文研究,至今还没有完全解读。其中,在商朝帝王系的研究中,学者董作宾的发现极其重要。他发现了商朝的“周祭”制度(见下图)。
所谓“周祭”,就是商朝皇帝轮流祭祖的五种祭祀。10天是一个周期,10天是10天。根据这个“周祭普”,学者们慢慢研究了商朝皇帝的世界系。令人惊讶的是,甲骨文呈现的商朝皇帝的世界系颠覆了司马迁的记录!
《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朝前五位皇帝是:商汤-外丙-仲仁-太甲-沃丁(太甲之子)。但甲骨文周祭普显示,商朝前五位皇帝是:商汤(周祭普第七大乙)-太丁-太甲-外丙-太庚(太甲之子)。
1.甲骨文透露,商汤的长子太丁是商王,并传给了他的儿子太甲。《史记》记载,商汤去世后,太丁的两个弟弟外丙和钟仁先后继位,然后传位太丁的儿子太甲。可见,在商朝初年,“长子继承制”可能已经出现。由于兄弟和制度的历史惯性,商朝中前期继位混乱,权力斗争激烈,或者商朝频繁迁都。
2.甲骨文显示,卜丙(外丙,太甲叔叔)没有配偶祭祀,说明他是旁系先王,与殷本纪一致。但与《史记》不同的是,外丙和太甲的即位顺序相反,太甲在前面继位,外丙在后面继位,然后传回太甲之子太庚。
太甲之后,为什么是叔叔外丙?外丙之后,为什么是侄孙太庚?结合“伊尹放太甲”的解释,最有可能的应该是伊尹在流放太甲期间暂时立外丙为王。太甲改过自新后,伊尹再次立太甲为王,于是太甲之子太庚继位。
[img]339194[/img]
众所周知,伊尹生活在早商之时,殷墟是晚商之都。然而,在殷墟的甲骨文中,有130多份关于伊尹的记载,布辞显示,即使相隔300多年,伊尹也受到了晚商皇帝的尊重,祭祀地位的尊重介于殷先王和他的丈夫之间,甚至还有大B(商汤)。、伊尹并祭的卜辞,享受与商王相同的祭祀规格,如“辛亥不,到伊尹,有一头牛(帝王级祭祀规格)、“甲徐卜,其执伊,玉,岁”等。
甲骨文祭祀伊尹的卜辞表明,伊尹在生前努力工作,受到高度尊重,死后受到商朝皇帝的高度尊重。因此,伊尹不太可能像王莽、曹操、司马懿、杨健一样篡位自立,而应该像周初的周公旦一样,制定国家政策来扭转潮流,拯救王朝的命运。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伊尹篡位自力更生,商朝后代皇帝怎么能如此隆重地牺牲呢?
总的来说,伊尹生平和史记、先秦经典记载的大致一致,不仅治国才华出众,而且性格高尚受人尊敬,就像周初的周公旦一样,受到商朝皇帝的尊敬。
既然先秦史书一直对伊尹赞不绝口,为什么《竹书纪年》语出惊人,提出伊尹篡位被杀?
清代徐文靖在《竹书统笔》中指出,《竹书时代》与历史基本一致。只有“太甲潜出桐杀尹”的说法,他敢于提出异议,这实际上是对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影射。“托伊尹经常把太甲的名字放在一边,表明他可以潜入谋杀。因此,他被设定为太甲杀死伊尹的说法,这是汉奸臣的勇气,也是君主的力量。”。正如西方历史学家所说,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历史,竹书时代是假托古人的举动,表达了今天的思想。
伊尹真的篡奖了吗?关于这个问题有哪些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