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单丝不成线,孤木不成林”,在中国古代,皇帝虽然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但显然不可能一个人治理国家。为了巩固权力,皇帝只能把自己的一部分权力分配给臣子,而皇帝则把官员的选拔视为一件大事,因为他害怕权力会受到影响。
在选拔合适的官员方面,中国古代有过去的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制度,其中九品中正制由魏文帝曹丕实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被视为选官的主要途径。九品中正制作为一种上承察举、下启科举的选官制度,有哪些先进之处,如何从符合时代发展转变为阻碍社会进步,最终被抛弃?
[img]338951[/img]
汉朝时期,朝廷采用的选官制度是检察制度。这一制度诞生于汉武帝统治时期。主要内容是地方官员对辖区内的优秀人才进行调查,并向中央政府推荐,经中央政府评估后录用。显然,虽然这一制度似乎增加了下层人民参与政治的可能性,但缺乏相对统一的标准。毕竟,评估的主要内容是道德素质,不同官员对同一行为的看法可能非常不同。因此,推荐人没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但推荐人也有不当的行为。
在这种背景下,设定一套选拔官员的标准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曹丕知道这件事的重要性,便于黄初元年(220)命尚书陈群在即位之初建立了一套全新的选拔制度,即九品中正制。所谓九品中正制,一般内容是各州县分别选出一个在朝廷当官、德高望重的“大中正”,然后在这个大中正下设立一批小中正渗透到地方。
有了这些中正官,朝廷又发布了一套人才选拔方案,将人才分为九个层次:“上、上、中、上、中、中、下、下、下”,这也是“九品”的由来。计划发布后,中正官员需要对当地人才的道德和才能进行评价,并以其财富背景和社会评价为参考,进行综合评价和等级划分。评价结果得出后,中正官将其移交给官员部,而官员部则以此为标准任免官员。
[img]338952[/img]
从以上内容来看,九品中正制实际上与以往的检举制相似,即以行为为重要评价标准之一。然而,与九品中正制标准相比,九品中正制标准更加统一和具体,有助于提高人才选拔的效率和质量。此外,一旦检举制允许地方官员征用下属,而九品中正制则将官员任免归中央政府,这有助于加强对地方政府的控制。
与察举制相比,九品中正制更先进,更符合时代发展趋势,但随着时代的推移,其弊端也开始显现。根据九品中正制的规则,对地方人才进行评价的中正官应该由朝中有一定声望的人来充当,这些人基本上来自世家大族。人总是自私的,这些来自大家庭的中正官也不例外。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会偏爱自己的后代,这导致了“上品无穷,下品无士”的发生。
随着士族门阀对政府的控制,九品中的正制越来越成为巩固权力的有价值的工具。起初,中央政府官员在评价人才时也会关注道德和人才,但后来,家庭背景成为主要标准,道德和人才成为次要条件。可以看出,九品中的正制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主要是门阀的干预导致其违背了初衷。
[img]338953[/img]
隋唐时期,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九品中正制被更先进的科举制度所取代,结束了历史使命。事实上,正如《宋书》所评价的那样,曹魏政权采用九品中正制:“盖以人才优劣,不是世族高卑。”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它逐渐被士族利用,偏离了原有的轨道,失去了原有的作用。
@ 九品中正制诞生之初,确实比以前的察举制更先进,它为官员选拔提供了更具体、更规范的标准,也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不幸的是,由于评估人才的大多数中正官来自家庭,而评估标准包含了对人才家庭背景的考虑,因此被士绅利用,成为固化社会阶级的落后制度。当然,九品中的正制仍然没有提供相对客观的人才选拔方式,这使得它从诞生之初就注定要被更先进的科举制度所取代。
为什么九品中的正制从助力演变为障碍,到底经历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