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官宦
方玄龄出生在官宦之家,曾祖房翼,后魏镇远将军,宋安郡守,攻打壮武伯。祖房熊,字,释褐州主册。父房彦谦,好学,通涉五经,富有辩才,是魏、齐间的山东学者。
年少有为
方玄龄从小就受到影响,承载着父亲的遗产。从小聪明,善诗能文,博览经史,精通儒家经书,向父亲学好书法,做草隶。18岁时,本州举进士先后授予羽骑尉和西城尉。
乱世投主
隋末天下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在渭北投李世民,多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任秦王府记室。每平定一个地方,别人都在争取宝玩,但他首先为秦王幕府收集了人才。
辅助唐王
为了报答李世民的恩情,方玄龄竭尽全力谋划军政事务。每次一方被摧毁,军队里的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珍宝和异物。只有方玄龄先收集人才,把有战略、有勇气、善于战斗的人放在幕府里,私下和他们交朋友,为李世民效力。
[img]136385[/img]
打破王世充后,玄龄认为张亮“英俊聪明”,于是向李世民推荐,任秦王府骑将军,“委以心筋”。其他的薛收,比如才思敏捷的薛收,有“王陵、周勃节、可靠大事”的李大亮,有“聪明才智、王佐才华”的杜如晦,在房玄龄推荐后才被李世民重用。
运筹帷幄
方玄龄在李世民秦王府工作了十多年,一直负责军事谋划,经常负责管理文件。每次他写军书和奏章,他都可以立即完成。他的文字简单而合理。一开始没有草稿。
高祖李渊也深深感谢方玄龄,对侍臣们说:“这个人对机事有着深刻的理解,足以委以重任。每当你为我的儿子说话,你就能理解人们的心理。千里之外,就像在对面说话一样。”后来,王子李建成斥责秦王府官员,方玄龄和杜如晦被驱逐出外任。
安定社稷
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协助李世民管理四方,削平群雄,参与玄武门变革规划,帮助李世民谋取皇位。李世民称赞他有“谋略、定国之功”。太宗以房玄龄、长孙无极、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功为一体,进入邢国公。
精诚奉国
方玄龄跟随唐太宗平定世界,出入生死,尝试创造国家事业的艰辛。他永远不会忘记创业的困难,警钟长鸣,努力戒骄奢淫逸,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贞观元年,方玄龄重视官治,认为官治是求治的基础,官员的公平正直是治国之道。在选举官员的问题上,唐太宗主张“量才授职,务省官员”,“现在要审查官员,让他们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样国家才能无为而治。“方玄龄忠实贯彻这一思想,大力简政,并省官,“因此配置的文武官员总数为640人”。
[img]136386[/img]
对于隋末大乱、人口锐减的唐初来说,方玄龄精减官员的做法不仅裁掉了冗官滥职,避免了十羊九牧,提高了朝廷各部门的工作效率,还节约了国家财政开支,减轻了人民负担。
方玄龄精通典制政令。贞观初年,世界初定,朝章国典还是很不完整的。他和尚书右仆射杜如晦,掌管朝政、亭台楼阁等建筑的规模,以及历代遗留下来的法律、礼乐、制度和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他们制定的,当时获得了美誉。
在修订法律法规方面,方坚持“审查和确定法律和命令,以慷慨和平(风格)为宗旨”的理念,简化了法律法规,消除了隋朝的酷刑法。自从房玄龄和其他更有规律、命令、格式、风格以来,唐朝一代没有太大变化。
贞观三年(629年)二月,房玄龄改封魏国公,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方玄龄全心全意,早起晚睡。此外,他明达官事,法律宽平,任人唯贤,不分卑微,人们称他为良相。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方玄龄护高祖山陵制度,以功加封开府,仪同三司。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封梁国公。和杜如晦、魏征一样,他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大臣。
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加太子少师。他留在首都。他当了15年总理,女人是韩公主,儿子房爱上了高阳公主,极其高贵,但往往自卑,不敢炫耀自己的骄傲。贞观十八年,李世民亲征辽东高丽,命房玄龄留在首都。
与世长辞
[img]136387[/img]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重,太宗派名医治疗,每天提供御膳,亲自探望。临终前,房玄龄对诸子说:“今天天下清平,但陛下东讨高丽不止,正为国患。主上含怒意决,臣下不敢犯颜。如果我知道而不说,我会死于仇恨。于是抗表进劝,要求太宗以天下苍生为重,停止征求高丽。看到手表,太宗感动地对房玄龄儿媳高阳公主说:“这个人病危将死,还能担心我国,真是太难得了。临终前,李世民亲临病床前握手告别,立授子房遗爱为右卫中郎将,房遗则为中散医生,使其在生时能看到二子显贵。
7月,方玄龄去世,终年70岁。太宗为之废朝三日,赠太尉,称文昭,陪葬昭陵。与初唐其他23位开国英雄一起画像,供奉在“凌烟阁”。
房玄龄有什么样的人生经历?房玄龄生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