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是北魏王朝第六位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原名拓跋宏,后改为元宏。优秀的政治家、改革家。即位时仅4岁,公元490年亲政。亲政后,进一步实施改革:公元495年(太和19年),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后来,他改变了鲜卑的姓氏,以改变鲜卑的习俗、语言和服装。@ 鼓励鲜卑与汉族通婚;评估士族,加强鲜卑贵族与汉族的联合统治;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方朝仪。孝文帝的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生平事迹
魏北孝文帝拓跋弘于公元467年10月13日(黄兴元年8月29日)出生于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紫宫,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3岁时被列为皇太子,5岁时被列为禅宗。由于子贵母亲的死亡制度,拓拔弘被列为王子时,母亲被授予死亡,并由祖母冯太后抚养长大。
拓拔宏年纪太小,祖母冯皇太后执政。公元490年(太和十七年),24岁的拓拔宏开始亲政。由于拓拔宏深受祖母冯皇太后汉化改革的影响,亲政后继续实施汉化改革。
他首先整顿官员,颁布薪酬制度,制定三长法,实行均田制度;然后,494年,他以“南征”的名义迁都洛阳,全面改革了新鲜低俗:规定以汉服代替新鲜低俗,以汉语代替新鲜低俗,以洛阳为籍,以新鲜低俗为汉姓,自己也改名为“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士族结婚,参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处决王子元勋。汉化改革极大地发展了鲜卑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缓解了民族隔阂,历史上被称为“孝文帝中兴”。公元499年初(太和二十三年),拓拔宏引兵南征,染病北返,途中卒于谷塘原宫。孝文皇帝,庙号高祖。
大事年表
拓跋弘长子拓跋宏出生于平城,公元467年10月13日。公元469年,年仅三岁的拓跋宏被立为王子。
拓跋弘禅位于公元471年,拓跋弘登基为帝。
拓跋弘于公元476年被冯太后毒死。
拓跋宏于公元484年下令实行“工资制”。公元485年,发布了“均田令”。
公元486年,实行“三长制”,取代“宗主监护制”。
公元490年,太后冯氏去世。文明太后的死亡。开始亲政。
公元491年,魏更定律,命李冲议定轻重,孝文帝写书。
493年,公元下令迁都洛阳。
公元494年,实行全面汉化。实行汉服和汉语。同年,龙门石窟开工建设。
公元495年,拓跋宏将鲜卑族的复姓改为单姓。改姓“元”。同年,清江瞻出山。
公元496年,太子元勋发动叛乱,叛乱平息后元勋被赐死。公元497年,立王子元恪为太子。
公元497-499年,元宏多次南征南齐,虽取得胜利,但并未灭南齐。
公元499年,病逝于南征路。葬于北莽长陵。王子元恪即位,为宣武帝。
魏孝文帝拓跋宏简介 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