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漫谈:鲁迅如果活在当代,也会冲进买房大军

许广平多年前写信给鲁迅,说她在上海市区闷得慌,趁周末去南翔镇,发现那里比市区好多了。第一,天地空旷,空气清新,树木遍地,溪流遍地,风景优美。第二,民风淳朴,不像上海闹市,牵羊的小偷多如过河鲫。@ 这也是最吸引人的一点。那里的房价特别便宜。你可以花几百块大洋买一亩地,花几千块大洋买一栋花园别墅。如果你租房子,一个月两块大洋就够了。

写这封信的时候,徐广平已经和鲁迅结婚了。这对夫妇在上海定居,但他们没有买房——他们一直在租房子。

结婚后为什么不买房?

鲁迅和许广平根本买不起上海的房价。例如,鲁迅租的一扇旧石库门要花5万元才能买到。这不是契税、印花税、契纸费、中国证券费、测量和测量费、土地覆盖费、建设特殊捐赠、教育特殊捐赠、消防特殊捐赠、警察特殊捐赠等税费。这些税费加在一起,高达16%,比今天“国五条”的20%差不多,不是物业税。难怪人们抱怨“国民党税多”。

当时鲁迅的固定收入是每月200元,徐广平基本没有收入。即使夫妻俩不吃不喝,攒了20年也买不起房子。

鲁迅不仅买不起,而且大多数工人在上海也买不起房子。他们的收入低于鲁迅。20世纪20年代,上海工厂最熟练的技术人员月薪只有30或40元;在缎庄工作了10年的老店员平均每月只挣20或30元;黄包车夫每月工作30天,平均收入不到20元。

不仅是体力劳动者,甚至是著名的文人墨客也很难买房。著名作家茅盾在杂志上编辑,月薪只有100元;郁达夫最受欢迎的时候,月版税不到200元。

在著名的郁达夫散文《春风醉人的夜晚》中,有一个年轻的女工在烟厂工作,每天工作10个小时,月薪只有9元。这么低的收入,几乎不够生活和支付租金,用什么买房子?

既然上海的房价太高,为什么鲁迅和徐广平不像今天的小白领那样去郊区买房呢?我想徐广平也有过这个想法。当她在信中写下南翔的房价时,她非常兴奋。但直到鲁迅去世,他们都没有去南翔买房,也没有去郊区的其他乡镇买房。我想我能猜到一些原因,比如交通不便(当时从市区坐火车去南翔,一天只坐两趟车),怕打仗的时候住在那里不安全(几乎每一场战争都会影响上海周边的农村)。

然而,应该有另一个原因:中华民国当局征收的房地产税和交易税太严重了。虽然郊区的房价很低,但买房和持有房地产的成本非常高。即使有了物业税,房价是否会下跌还不得而知。中华民国的上海就是一个例子。

现在回想起来,像鲁迅和徐广平这样一直不买房的夫妻在民国很常见。例如,梁实秋和韩晶清、郁达夫和王映霞、徐志摩和陆小曼、沈从文和张兆和、郑振铎和高君格?这些文化名人结婚时没有买婚房,结婚后都是租房。只有冰心是一个特例。后来,她在重庆歌乐山买了一套二手房,但当她嫁给吴文藻时,婚房是在北京西山大觉寺租来的。

也许中华民国人民共和国的生活观念与今天不同。当时,人们只想要住房,而不是住房。与我们现代人不同,他们不想在没有婚房的情况下结婚。买了房子后,他们想买更大的房子。然而,我不认为我们应该向中华民国人民学习。目前的房地产环境与中华民国大不相同。

以鲁迅为例。当时他在上海买房需要一次性付清,现在可以抵押了。当时他买房需要交16%的税,以后每年还要交一笔“房捐”和“地价税”。现在买房的主要税负只有契税,最高不超过6%。至于房产税,还是很温柔的试点。大部分“方叔”和“方姐”都有几十套豪宅,但是不用交一分钱税。

最重要的是,过去20年的经验教训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买房子越早,钱就越多,买得越划算。通货膨胀如此严重,有点钱不抵押房子,等着它变成一堆废纸吗?

每次我看到“专家”谴责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概念,说每个人都想买房子的心态导致了当前的房价飙升,我必须回应:这种心态不是中国人固有的,而是近几十年的异常环境。鲁迅生活在当代,他也会冲进买房的军队。


漫谈:鲁迅如果活在当代,也会冲进买房大军漫谈:鲁迅如果活在当代,也会冲进买房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