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中国历史上两位皇帝的改革力度最大,一位是秦始皇,另一位是隋文帝。隋文帝在位期间,对国家管理制度进行了大规模改革。在西方人看来,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
@ 建立三省六部制度。以尚书令、纳言、内史令为长官,中央设立尚书、门下、内史三省,行使宰相职能,协助皇帝处理国家事务。内史省和门下省是机关之司,内史省负责起草和宣传皇帝的制诏;门下省负责审查内史省起草的制诏和尚书省起草的制诏。尚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其下设6个部门,分别是官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每个人都设置了长官的尚书。尚书令下有尚书左右仆射各一,左仆射分管官、礼、兵三部事,右仆射分管度支、都官、工部三部。这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也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三权分立体制的新阶段。
@ 简化地方行政机构。南北朝时期,地方政府混乱,各自为政。州、县、县三级政区极其混乱。为了让亲戚朋友当官,统治者毫不犹豫地增加了行政机构,地无百里,数县并置;如果家庭不到1000人,第二个县将被分配。至隋初,全国有241个州、608个县、1524个县,共有2373个县以上的行政建制。鉴于这种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弊端,隋文帝在开皇三年内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体制改革,通过废郡实行了州县两级制,以州辖县,省略了部分州县。隋阳帝大业三年,改州为郡,将州县制恢复为秦汉县制。杨迪皇帝到达时,全国地方机构已精简40%,只有县190,县1255。隋文帝在精简行政机构的同时,也严格执行定岗:上州官员323人,下州官员167人;上县官员99人,下县官员49人。这不仅大大节省了国家开支,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而且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
第三,废除酷刑,修订《开皇法》。废除了前代81条死罪、150条流罪、1000多条徒弟、杖等酷刑、灭族等恶法,大大降低了法律的残酷性和野蛮性,在中国法制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四,继续实行均田制度。隋初,在前朝均田制度的基础上,隋文帝规定,丁男和中男有80亩露田(种植谷物),20亩永业田,40亩女性露田。露田死后归还,永业田无需归还。对普通农民,实行轻兵薄赋鼓励农桑的政策;打击豪华贵族并购土地。从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增加了国家税收收入。
第五,设立义仓救助饥民。隋文帝设立的义仓,又称社仓,设在农村。它的粮食储存由人们捐赠,以便在饥荒时救助受害者。此外,还明确规定了民众在社会仓库中捐赠粮食的标准:“家庭只有一块石头,中间家庭只有七个斗争,下一个家庭只有四个斗争。”普通人负担得起捐赠,这是穷人的有效社会保障。
第六,建立科举选士制度。隋朝以前,门阀世族垄断政府。隋文帝实行科举选士制度,注重人才而不是家庭。虽然普通人很穷,但只要他们有天赋,他们就有机会成为官员。这种“任人唯贤”的改革削弱了门阀家族的世袭特权,对子孙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
隋朝与秦朝相似,对统一中国、改革和创造事业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但由于改革力度过大,不仅违反了许多利益,而且超越了民族力量的承受能力,成为短暂的过渡朝代,秦朝只有15年,隋朝只有37年。
隋文帝杨坚:中国历史上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