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陈寿简介 西晋著名史学家陈寿生平

陈寿(233-297),字承佐,西晋史学家,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乔周,曾任蜀汉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们曲意附从。陈寿拒绝屈服于黄皓,多次被遣废。入晋后,历任作郎、长平太守、治书等职务。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当时陈寿48岁,开始写《三国志》。经过10年的艰辛,陈寿完成了流传千古的历史巨著《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三国史。这本书有440位三国历史人物的传记。全书共65卷,36.7万字,充分描述了汉末至晋初近百年来中国从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全貌。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断代史。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共65卷。从220年(魏文帝黄初元年)到280年(晋武帝太康元年),记载了60年的历史。

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有天下,@ 《三国志》尊重魏为正统。《魏书》为曹操写了这个纪律,而《蜀书》和《吴书》只有传记,没有纪律。刘备是《先主传》,孙权是《吴主传》。这是一个为政治服务编写历史书的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

虽然陈寿名义上尊魏为正统,但他实际上是以魏、蜀、吴为书,如实记录了三国的鼎立局势,说明他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地位相同。就记事方式而言,《先主传》和《吴主传》,也都是年经国纬,与本纪完全相同,只是不称纪而已。陈寿这样处理,是附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这显示了他的卓识和创造力。总的来说,《三国志》的记事比较简单,这可能与史料的数量有关。三国时期陈寿,蜀国灭亡时31岁。当时他修的《三国志》属于现代史,很多事情都是他亲身经历过的,听说过的,比较真实,据说是有条件收集史料的。然而,随着时代的临近,许多史料尚未披露;同时,恩怨还没有消除,褒贬难以公平,这也给材料的选择和历史修复带来了一些困难。

与魏、蜀、吴三书相比,《蜀书》只有十五卷,比魏、吴两书更简单。这大概就是魏、吴的史料比蜀多的原因。陈寿写《三国志》时,魏国有王沈的《魏书》、鱼圈的《魏略》,吴国也有魏昭的《吴书》作为参考,为陈寿收集史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且蜀汉既没有历史官员,也没有现成的历史书籍可供参考,所以收集历史资料非常困难。陈寿花了很大的力气,甚至一些零篇残文也注重搜索,《蜀书》只有15卷。许多重要人物在《蜀书》中的事迹,记载都很简单,可见蜀汉的史料相当缺乏。此外,由于政治原因(也可能是他严谨的学术态度),陈寿也可能放弃一些材料,如司马懿涉及的一些不光彩的事情,不方便写作,不得不放弃。

和前三史一样,陈寿的《三国志》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后,尚书郎范表说:“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友得失,有益风化。由此可见,《三国志》书成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陈寿的叙事很简单,三本书很少重复,记事也很详细。历代历史学家也非常重视材料的选择。史学界把《史记》放在史记上、《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被视为纪传体史学名。


陈寿简介 西晋著名史学家陈寿生平陈寿简介 西晋著名史学家陈寿生平

,,

  • 王戎简介 西晋时期名人[竹林七贤]王戎的生活
  • 王戎(234-305年),字俊冲。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西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 王荣出身魏晋高门琅琊王氏...

  • 余喜介绍了东晋天文学家宣夜的继承余喜的生活
  • 余喜(281-356年),字仲宁,余姚人。博学好古,尤喜天文历算。郡守诸葛恢巡视余姚,任功曹。晋永嘉元年(307年)被征为博士;咸...

  • 山涛简介 西晋名人[竹林七贤]山涛生平
  • 山涛(205-283年),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五指西)人。西晋时期的名人、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 早逝,贫穷的家庭。好老庄...

  • 晋孝武帝司马曜,历史上被一个女人活活闷死。
  • 虽然这位皇帝是一位致力于国家事务、重用贤臣的君主,但他也是一位嗜酒如命的君主。可怜无辜的悲伤催促皇帝,因为他喝酒后开...

  • 道安简介 东晋时期杰出的佛教学者道安生平
  • 道安是东晋时期杰出的佛教学者。他出生于常山扶柳县(今河北省冀州境)的一位学者家中,出生于东晋怀帝永嘉六年(312)、孝武太元...

  • 谢灵运,古代最资深的驴友:曾自制登鞋游山游水
  • 谢安谢玄的叔叔和侄子是周口太康人。谢玄的孙子谢灵运出生在浙江的上虞。他也认为自己是周口太康人。今天,郑振铎出生在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