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259-334年),字士行(或作士衡)。原为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后迁庐江寻阳(今江西九江西)。中国东晋时期的名将。
陶侃出身贫寒,初为县官,后为县官。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年)任荆州刺史。官到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县公。
他一生东征西讨,稳定了东晋政权,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治下的荆州历史上被称为“路不捡遗”。他也是一个勤奋的官员,不喜欢喝酒和赌博,所以他受到了高度赞扬。咸河七年(334年)去世,追大司马,头衔桓。
有两卷《集》。是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曾祖父。
陶侃写了两卷《集》。另外,《相风赋》载于《全晋文》、《表》、请停止《上温桥遗书移葬表》、“让拜将军表”、“上表逊位”、《上成帝杂物疏》、《遗荀松书》、《答温桥书》、《答慕容隽书》、《报封抽韩矫等书》、《与王导书》等作品及言论。
陶侃简介 中国东晋时期的名将长沙郡公陶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