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汉族,南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后来搬到江南。著名历史学家是《三国志》的作者。它被称为三代历史学家,裴子野和孙子。
裴松之出身于士族官僚家庭,祖父裴昧官居光禄大夫,父裴贵曾任正员外郎。裴松之从小就喜欢读书,8岁时就熟悉《论语》、《诗经》诸书。博览典籍后,学识日进。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391年),裴松之任殿中将军,时年20岁。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其叔叔豫州刺史于楷与兖青二州刺史王恭等进攻建康。兵败,于楷投奔夏口桓玄。余楷推荐裴松之担任新野太守。裴松之考虑到风险太大,拒绝动身。不久,军阀火并,庾楷死于桓玄之手。裴松之免去了一场杀人灾难。
义熙初,裴松之先后担任员外散骑侍郎,吴兴故张县县长等职,后升回朝廷,改为尚书祠部郎。
义熙十二年(416年),太尉刘裕(即宋武帝)率军北伐。裴松当时是司州的主簿,随军北行。刘裕非常欣赏裴松之,称赞他有“庙廊人才”,并将他转移到治中从事历史。晋军占领洛阳后,刘裕任命他为封国之子洗马。裴松之成为刘裕集团的重要成员。
南宋晋以后,裴松之历任零陵内史、国子博士、冗从仆射等职。宋文帝遣使三年(426年)巡游各州。裴松之被派往湘州。湘州归来后,他将所探究的官政民情归纳为二十四项条款。不久,他被提升为中书侍郎、司冀二州大中正,并被提升为爵西乡侯。晚年,裴松之先后出仕永嘉太守,通直散骑常侍,南琅邪太守。裴松之65岁,元嘉十四年(437年)致仕。不久,又拜中散大夫,领国子博士,最后进入太中大夫。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因病去世,终年80岁。
裴松之简介 南北朝宋代著名史学家裴松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