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汉族。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仕途坎坷,最终未能尽其所能。他读了一本奇怪的书。小时候,他和父亲一起去山东参观水道,然后参观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参观了河流沟渠,收集了当地的习俗、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写了40卷《水经》。写作风格有意义,描写生动,不仅是一部丰富多彩的地理作品,也是一部美丽的风景散文汇集。它可以被称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先驱,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本志》十三篇文章和《七聘》等文章已经消失。
李道元,字善长,魏孝文帝延兴二年仁子(472年)出生于涿州李亭(今河北省涿州市道元村)。李凡的长子在中国李氏宗族中排名第98世。十几岁时,由于父亲李范担任青州刺史,跟随父母住在青州(今山东省青州市)。父亲去世后,李道元继承了爵位,被封为永宁伯,担任太傅。太和十七年(493年)秋季,北魏王朝迁都洛阳,李道元为尚书郎。18年(494年),他跟随魏孝文帝前往北方,因执法清正被提拔为治书侍御史。
魏宣武帝景明二年(501年),李道元担任冀州镇(今河北省冀州市)东府长史,采取严厉手段打击邪恶势力。为政严酷,奸匪盗贼闻风丧胆,纷纷逃往别乡,冀州境内大治。元年(504年),李道元调任英川(今河南省许昌市)太守。元年(508年),永平调任鲁阳(今河南省鲁山县)太守,上表要求在当地建立学府,教育村民。蛮人服其名,不敢为寇。延昌二年(513年),晋升为辅国将军,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政,如冀州。后来蛮人向朝廷诉讼李道元为官,朝廷召回洛阳。
魏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李道元担任河南尹,治理首都洛阳。随后,奉诏前往北方各镇,编制相关官员,准备军粮,做好防守边关的必要准备。孝昌元年(525年),徐州刺史元僧背叛北魏,投降南梁。李道元率军征求意见,全军在涡阳(今安徽省涡阳县)奋勇拼搏,多有收获。回到首都后,他被提升为御史中尉。
皇室元微诬陷叔叔元远,李道元力陈事实,元远能昭雪;因此,元微嫉妒李道元。皇室元悦的亲信丘念利用势头操纵州官选择权力。李道元走访了他的下落,逮捕了他并入狱。元悦请皇太后胡仙真说情。李道元坚决依法处决丘念,弹劾元悦。元悦从此怀恨在心。
孝昌三年丁未十月(527年11月),南齐皇族、北魏雍州刺史萧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发动叛乱。袁伟和袁悦尽最大努力鼓励胡太后任命李道元为关右大使,监视萧。萧宝得知情况后,立即发兵包围李道元。贼兵进入阴盘驿亭,李道元怒目骂贼,全年56岁被叛贼杀害;弟弟李道军、李道博、长子李伯友、次子李仲友都被叛贼杀害。萧宝下令在长安城东收葬李道元。武泰元年(528年)春,魏军收复长安,李道元还葬洛阳,被朝廷追封为官部尚书、冀州刺史。三子李孝友继承爵位。
李道元生五子:李伯友、李仲友、李孝友、李继方、李绍方。全国各地的李姓人都是李道元的四子李继方的后代。
郦道元简介 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李道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