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故事:王安石与苏东坡都是唐宋八大家,他们都是同朝为官,都是宋朝的大才子。苏东坡才华横溢,过目成诵,出口成章。曹子建之敏捷,有李太白的浪漫风流。官拜翰林学士后,在宰相王安石门下任职。王安石爱慕其才,十分器重。但苏东坡自以为聪明,颇有讽刺意味。王安石不小心谈到了东坡的“坡”字,因为他写了“字说”。王安石说“坡”字从土从皮,坡仍然是土之皮。苏东坡开玩笑说:“按照你的老说法,‘滑’字也是水之骨。"王安石接着说:"" 从鱼从儿,合为鱼子。四马为司,天虫为蚕。古人制字,并非毫无意义。苏东坡拱手道:“九鸟九字,你总知道有典故吗?王安石以为真,欣然请教。苏东坡骄傲地笑道:“毛诗云:鸣鸠在桑,其子七兮。连娘带爷,共九个。王安石听后,非常讨厌他的轻薄,于是把苏东坡贬到湖洲当刺史。
苏东坡在湖州三年,三年期满,回到首都。他以为自己得罪了王安石,被贬了。这次他必须先去北京拜访王太师。然后去见天子。于是,他骑马去了首相府。当苏东坡来到首相府时,王安石正在睡觉。他被管家徐伦带到王安石的东书房喝茶。
徐伦走后,苏东坡看到四壁书柜关着锁,书桌上只有笔砚,没有余物。他打开砚匣,看到是一个绿色的端砚,很有神采。砚池余墨未干,方欲掩盖,突然看到砚箱下露出纸角。取出一看,原来是两首未完成的诗,认为是王丞相写的《咏菊》诗。苏东坡暗笑:士别三天,换眼相待。以前我在京为官的时候,老太师写了几千字,不假思索。三年后,就不一样了。这首诗只写了两句,没有终韵,似乎已经是江郎才尽了。苏东坡拿起来读了一遍:
昨晚西风穿过花园,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笑这两首诗是乱道,他认为一年四季,风各有名:春为和风,夏为薰风,秋为金风,冬为朔风。这首诗的第一句话是西风,西方属金,金风行秋令。金风一起,梧叶飘黄,群芳散落。第二句黄花是菊花。这朵花在深秋绽放,它的性属火,敢于与秋霜搏斗,最耐用。随你一直焦干枯烂,不落瓣。说“吹落黄花满地金”不错吗?苏东坡兴之所发,不能自己,举笔舔墨,依韵续诗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唱。
写完后,苏东坡愧心复萌。心想:如果老太太来书房,看到这首诗,面对面就不好看了;我想把它放在袖子里拿走,但我害怕牵连徐伦。思考前后,颇感不安。只好把诗叠起来,压在砚匣下,走出书房。到门口的一对守门员说:“老太师出来了,请禀报一声,说苏某在这里伺候了很长时间。因为第一次来京中,文表从来没有收拾过,明天早上,演奏了表章,然后再来参观。骑马后就走了。
不久,王安石走进东书房,看到诗歌,询问原因,认出苏东坡的笔迹,沉默不语,犹豫不决:“苏东坡虽然屡遭挫折,但轻薄的本性依然没有改变。屈原的《离骚》中有一首诗“夕餐秋菊落英”。他不承认自己学疏才浅,反而嘲笑老公!明天早上,玩天子,把他削职为民。又想:“而且慢,他原本不知道黄州菊花落瓣,也怪他不!随后,徐伦被要求取湖广缺官登记册。发现只有黄州府缺少团练副使。第二天早上,王丞相密奏天子,苏东坡才不如,把他贬到黄州。天子准奏,百官听命,只有苏东坡心中不服,认为是王安石因改诗公报私仇。无奈之下,也只好感恩从命。
第二天,苏东坡辞相离京,星夜赶到黄州。
苏东坡常在黄州与蜀客陈季交朋友。但登山玩水,饮酒赋诗,军事民情,秋无涉。时光飞逝,将及一载。重九一日,天气晴朗,苏东坡突然想起:“定惠院长曾经送我几种菊花,种在后园。今天为什么不去玩呢?就在陈季常来访时,东坡大喜,便把他拉到后花园看菊花。当我走到菊花架下时,我看到地上铺满了金子,树枝上没有一朵。苏东坡惊呆了,半响无语。陈季常问:“子瞻见菊花落瓣,为何如此惊讶?苏东坡道:“季常常不知道,平时看到这朵花只是焦干枯烂,不落瓣。去年,我在王丞相府看到他的诗《咏菊》写道:“西风昨晚过园,吹落黄花满地金”。弟弟只说老太师写错了,特地续了两句话:“秋花不比春花落,说要和诗人仔细吟唱。但不知黄州菊花果然落瓣!老丞相贬我到黄州,原来是让我看菊花!陈季常笑道:“是的!苏东坡叹了口气:“当初弟弟被贬,只以为是王丞相公报私仇。谁知道他倒错了,我倒错了。以后一定要谦虚谨慎,不要轻易嘲笑别人。唉,真是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啊!“
后来,为了乱改菊花诗,苏东坡专程到京,向王安石“负荆请罪”,认错道歉。
王安石和苏东坡的故事 北宋文坛两大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