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凉山:强迫凉山是中国最特别的词之一。在过去,穷人用它来反用它。改革开放后,一些失业者也用它来做生意。据说一些黑手党人也喜欢用这个词。具体的原因,在什么场合不能仔细研究,一个词可以经过数百年,在不同的社会形式,不同的社会阶层,这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但也可以解释一些问题。
事实上,这四个字被广泛传播,作为著名歌剧被广泛传播。这部剧的起源是根据《水浒传》中著名英雄林冲被迫投奔凉山的故事,由讲书人在市场上播出,然后被一些戏剧家改编成戏曲。有这样一出戏在民间长期流传,再加上中国弱势群体的长期存在,因此,强迫梁山在中国民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50年前,据说毛泽东看完《逼上梁山》这部剧后,演得逼真,再加上触景生情,毛泽东激动得高喊“不革命行吗,不造反行吗?”
不仅在民间,聪明的统治者(管理者)也一直以此为戒。就像唐太宗著名的“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意思是不能逼人反抗。唐太宗说这话的时候,还没到宋朝,梁山和宋江之流的梁山性质完全不同,但道理是一样的。然而,说到水泊梁山的英雄,只有少数真正被迫进入梁山的英雄。根据书的过程,豹头林冲是第一个,花和尚鲁智深是第二个,青面兽杨志是第三个,行者武松是第四个。及时雨宋江的情况比较复杂,只能算一半。其他102个半英雄,虽然都去了梁山,但基本上不能算是强迫梁山。
严格来说,被迫上梁山的英雄只能算是林冲。为什么这么说?林冲是家里的好丈夫,是单位的好员工,是朋友之间难得的好人缘。客观地说,如果高衙内没有看上林冲的妻子张娘子,高球几乎肯定会用林冲(林冲的好朋友陆谦说太尉看不起林冲)。毕竟林冲没有王进那么残忍(王进的父亲教过当年的痞子高球,导致后者半年没下床。高球得势后改名为高球,显系作者调侃),犯不了连教头都要用自己的人。你知道,高秋是首都驻军的指挥官。他有保卫皇都安全的重要任务。他的下属必须有一些能干将军。他不可能用所有的奉承者。高秋比任何人都更清楚这个道理。
然而,事情总是会改变的。随着高衙内痴迷于张娘子的决心,再加上高球周围的寻租人(如陆谦、富安等)的帮助,林冲在高球心中的分量逐渐减轻,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一只白虎在大厅里布置了一个陷阱,让林冲闯入。他在路上死了好几次,但没有成功。风雪山寺的大火幸免了,然后梁山就有了磨难。
相比之下,鲁智深、杨志、武松被迫上梁山,都是简本,也没那么多磨难,或者说白点,都没那么无辜。
鲁智深为了救金翠莲的父女不被恶屠户镇关西占领而杀死后者,托逃到佛门躲避灾难。但后来参与了林冲的救援,被高秋势力所不容,这才与杨志合作,在林冲徒弟曹正的帮助下,杀死了二龙山。转梁山是后来的事。虽然杨志是杨令公之孙,也曾中过武举,但由于运送花纲石的失误而被流放,大赦后谋职中因高钰作梗而造成人财两空。英雄陷入困境,以至于在卖祖传宝刀的时候杀了无赖牛二,惹上了命案。后来被梁中书带去给太师蔡京送生辰纲,不幸被晁盖、吴用等人劫持,又被梁中书追捕,这才无奈与鲁智深一起杀上二龙山。
至于武松,政府纵容西门庆、潘金莲等人杀了自己的哥哥,为哥哥报仇,杀了西门庆、潘金莲等人。后来因为感恩,帮助施恩重获幸福林,再次卷入江湖与政府之间的仇杀。杀了蒋门神、张都监等人后,在张青和孙二娘的帮助下,他们变成了道士(头陀),加入了二龙山。也就是说,鲁志深和武松虽然被迫上梁山,但是救了朋友,杨志失职了,没有林冲那么无辜,也没有林冲那么苦。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全民都读《水浒传》。一些农民一边挥锄铲地一边聊天,把林冲和李悝jy解读为报纸上最彻底的革命。我觉得真的很搞笑很无奈。
至于宋江,误杀妾阎婆惜后,冲动上梁山,然后在父亲的教训下反复出现,但最终还是上了梁山。因为它一直在“忠”、“义”、“孝”之间的犹豫只能算一半。其他英雄,说实话都不能算是强迫梁山。假如一定要认真,笔者认为秦明、朱童、卢俊义等三个人,都是被迫上梁山的英雄。当然,这种强迫,与政府无关,是以前的土匪,后来的兄弟做好事,不能认真对待。
无路可退:四个半英雄,水浒传真的被迫上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