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的死加速了明朝的灭亡?袁崇焕熟悉明史的人可能有一种感觉,明朝不缺忠臣、清官、治国良臣、御敌良将。然而,由于崇祯的凶猛、多疑和任性,这些忠臣将一个接一个地成为刀下的鬼魂,幸存的人只能选择保持沉默,不敢再有良好的政策和义务。可以说崇祯皇帝有机会成为明朝的中兴之主,但他并没有抓住拯救自己和明朝的机会。袁崇焕的死无疑是崇祯失去机会的最佳代表。
广东东莞东莞祖籍袁崇焕。明万历中进士,从政之初,任福建邵武知县。袁崇焕为兵部职方司主任,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明朝末期,后金不断侵入明朝边境,袁崇焕深感羞辱,于是独自出关调查关外情况。回到北京后,袁崇焕要求保卫辽东。努尔哈赤率军攻打袁崇焕守卫的宁远城时,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被炸死,袁崇焕升至辽东巡抚。袁崇焕为人正直,拒绝投靠魏忠贤宦官集团,被宦官弹劾,被撤职。
崇祯皇帝登基后,为缓解后金对明的边境压力,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皇太极亲率大军避开袁崇焕的防区,直奔北京城下。得知消息后,袁崇焕率部星夜驰援京师,迫使后金军退回关外。金军撤退后,刚悍的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反而将袁崇焕逮捕下狱。袁崇焕三年(公元1630年)在西市被处决。
《明史袁崇焕传》说:“会我大清设房,所谓崇焕密有成约,让所得宦官知之,阴即使去。其他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王先谦的《东华录·天聪三年》说得更准确:明朝有两个太监被后金军俘虏,被关在金营里。一天晚上,一个姓杨的太监半夜醒来,听到两个看守他们的金兵在外面轻声说话。一位金兵说:“们临阵退兵,完全是皇帝(指皇太极)的意思,你知道吗?另一个说:“你怎么知道?一个又说:“刚才我看见皇帝一个人骑马去明营。明营里有两个人骑马,和皇帝谈了很久才回去。听说这两个人是袁将军派来的。他和皇帝有密约,看到大事就要成功了……”姓杨的太监偷听了对话,趁看守他的金兵不注意,偷偷逃走了。他跑回皇宫,向崇祯皇帝报告说,崇祯先是逮捕了袁崇焕,八个月后以谋反罪处死了袁崇焕。皇太极的反间计漏洞百出。如果崇祯皇帝在这八个月里仔细核实,事情肯定会在世界上大白,但袁崇焕还是被处死了。除了皇太极反间计的成功,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袁崇焕失去了崇祯皇帝的信任。与历史上的亡国之君相比,崇祯皇帝并没有那么昏庸,甚至“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割除奸逆,天下想治平”。朝野大臣和平民都对他寄予厚望。然而,崇祯皇帝却是一个多疑刻薄、任性的皇帝。崇祯皇帝即位时,魏忠贤阉割党集团混乱,派系众多。与此同时,后金的军事力量不断骚扰明朝边境,甚至威胁北京。崇祯皇帝立志有所作为,不禁“临朝浩叹,感慨万千,用匪其人,益以辛苦”。对那些对他期望很大的大臣,他先授予大权,如果他对这些大臣失望,就会切齿怨恨,必杀后快。因此,崇祯皇帝在位17年,杀害的大臣数不胜数,其中总督7人,巡抚11人。用了近50人的内阁重臣更频繁的替换。
起初,崇祯皇帝非常信任袁崇焕。四月他即位后,七月他召见袁崇焕,咨询辽东平定战略:“你不远万里应召北京,忠心耿耿,义勇可佳。我希望你能详细地播放平定辽东的策略。袁崇焕回答说:“平定辽东的所有策略都写进了奏章。大臣受到陛下的宠爱和感激。我请求得到皇帝的恩典。当我被命令外出时,我可以根据辽东的情况考虑处理平辽大事。若能得到皇帝的恩准,臣冒昧地认为,我可以在五年内全部恢复辽东疆域。崇祯皇帝对袁崇焕的回答非常满意,并答应袁崇焕说:“如果你能恢复辽东的故土,我不会吝惜封侯的奖励。如果你尽力对待我,你的后代就会得到奖励!袁崇焕出关时,收到了480万辽薪,其中米180万石,额外发行了120万内币、40万盔甲、10门红夷大炮和无数其他弓箭军械。到任后,他立即加强防守,准备收复失地,安抚流亡平民。与此同时,军队被解雇,试图培养一支精锐部队,并将蓟州精锐部队丰富到辽东防线。
事实上,辽东边境的后金在军事力量上占据了优势。袁崇焕的承诺只是为了安慰年轻的皇帝,但崇祯皇帝相信这一点。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春天,蒙古部落发生大饥荒,要求开放边境贸易,于是袁崇焕要求开放市场,试图通过税收资助军队,从而减轻朝廷的工资负担。然而,崇祯皇帝发布了一封诏书,谴责他说:“你和蒙古贸易。这不是用物资资助贼吗?这怎么能允许呢?袁崇焕不同意这一点:“关外市场贸易只允许用米布交换柴火。依法严格禁止违禁物品,并承诺不与盗贼(后金)联系。他们都说:“家里空无一人。如果不进行边境贸易,用什么来养家糊口?他们愿意以妻子为人质,不敢诱使贼寇入侵蓟辽。然而,在后来的后金军队对北京的围困中,正是袁崇焕在奏章中认同“不敢诱奴入侵蓟辽”的蒙古部落,为后金进攻北京带路。因此,尽管袁崇焕解决了北京的围攻,崇祯皇帝也奖励了袁崇焕,但崇祯皇帝对此前发生的毛文龙事件和后金军的骚扰深感不满。
毛文龙是明朝边境的地方军阀。他率领部队在皮岛(今椴岛)与长山列岛之间流动对抗后金。同时,他联系了山东登州一线明军,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角势,一度遏制了后金军的西进南下。尽管如此,毛文龙的部队独自一人在岛上,朝廷很难控制,毛文龙的下属官员也有腐败和承认工资的行为。由于毛文龙不听调度,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6月,袁崇焕以谈薪阅兵的名义,将毛文龙引诱到旅顺双岛的一座古庙,并将其逮捕,历数其“冒薪饰功”、“不受控制”等12项犯罪,当众以尚方剑杀人。毛文龙被杀后,金军受到的约束大大减少。崇祯皇帝听到毛文龙被杀的消息,“意外恐怖,念死,方倚崇焕,是优旨褒奖。以安崇焕心,俄传诏暴文龙罪。但他对袁崇焕的“优旨褒答”,只是毛文龙被杀的既成事实无法改变的无奈之举。
崇祯皇帝处决袁崇焕的另一个原因是袁崇焕与后金的和议。未经朝廷许可,努尔哈赤死后,袁崇焕私下派使者吊唁。后金皇太极趁机遣使回复,寻求议和。当时,尽管明朝军队屡战屡败,但基于中国的尊严,“诸将不敢议战守”。虽然袁崇焕的和议战略完全正确,崇祯皇帝一开始也同意,但崇祯皇帝怀疑这种与皇太极关于和议的私人信件。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袁崇焕被捕入狱。经过半年的监禁和审讯,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8月,崇祯皇帝以“袁崇焕要求无效、欺骗、偷市米、斩帅”等罪名将袁崇焕处决于西市。不知道真相的京城人民对袁崇焕恨之入骨,“刽子手割一块肉,人民付钱,取之生食。一瞬间肉就卖清了。然后开膛出五脏,截寸而卖。人们买,和烧酒生吞,血流牙颊”。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位最高统治者冤杀武将,从而自毁长城的冤狱。一是南宋第一任皇帝宋高宗不想恢复故土,以“莫须有”罪冤杀岳飞;一是明末崇祯皇帝误杀袁崇焕。毕竟宋高宗杀岳飞是有自私的。他不能容忍岳飞迎接被俘皇帝回朝的论调,害怕失去皇帝的宝座。崇祯皇帝误杀袁崇焕,自取灭亡,“自崇焕死,边事无人,明亡征决”。
袁崇焕:袁崇焕之死加速了明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