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宪宗不是历史上第一个对父亲如此不孝的人。权力斗争一直相当残酷,利欲依然熏心,更何况九五之尊!历史上有很多父子相残、手足搏斗等案例。然而,唐宪宗无疑是唯一一个把母亲赶出家门十年不去看望她的皇帝。
俗话说:儿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中国人讲孝道,不仅是指物质上赡养父母的晚年,也是指早晚定省,经常陪伴父母,给父母精神上的幸福。所谓“父母在,不远游”,就是这个意思。然而,历史上有一个唐宪宗,被称为“唐朝三宗”之一(与唐太宗、唐玄宗同名),把自己的母亲赶出家门,十年没见面,他的不服从真的很冷。
唐宪宗的母亲王氏历史上被称为“顺宗庄宪皇后”。这个女人非常努力。她出生后不久,父亲王子燕就去世了,这是由祖父王抚养长大的。唐朝的宗宝应该有两年的时间。王很少死于军队。13岁的王因祖父在国家的成功而被选为代宗人才。
唐宪宗
这是什么家庭关系?代宗是宪宗的曾祖父,名义上的曾祖母是曾孙的母亲?原因是代宗太老,而王氏太小,这样的夫妻做不到。于是,代宗把王氏送给了皇长孙李念,即后来的短命皇帝唐顺宗,第一次成为儿童,生下了唐宪宗李纯。如此混乱的家庭关系对唐朝来说并不新鲜。唐顺宗本人曾将儿子交给父亲德宗养子,并与血缘儿子成为“兄弟”。也就是说,唐宪宗有一个同父的弟弟,名义上是他的“叔叔”。
王氏生下李纯,德宗李适即位时,立李念为王子,王氏被封为“王子良迪”。事实上,李念对王氏还是很有感情的,为什么不成为王妃呢?是李念还娶了另一位身份显贵的女子萧氏,是高国大长公主和徐萧升所生的女儿。后来,高国的长公主在淫乱诉讼中被杀,王太子妃萧也被牵扯而死。王成了李念一生中的第一个女人。在王的陪伴下,李念战战兢兢地度过了26年的储君生涯,堪称一对患难夫妻。
贞元二十一年(804),唐德宗病逝,李念即位为唐顺宗。他利用王皮、王叔文等人进行政治改革,历史上被称为“永贞创新”。短短146天,他宣布失败,但严重冒犯了朝廷的宦官。在宦官首领俱文珍、刘光琪等人串通一些官僚和地方节度使者的反击下,登上王位不到200天的唐顺宗别无选择,只能退位为太上皇帝。王的儿子李春继位为唐宪宗,王晋升为太上皇后。
至于唐宪宗对父母的不服从和不孝,后来的史家多闪烁其辞,怕为尊者隐瞒。只有“永贞创新”参与者之一的刘禹锡在《刘子自传》中说:“当时太上帝病了,宰相大臣都不能召对。宫掖事秘,建桓立顺,功归贵臣。直接利用东汉末年顺帝、桓帝被立的故事,不禁给人以如此强烈的印象:在这个过程中,有外人无法知道的隐情。
元和元年(806年)顺宗突发病故也有许多可疑之处。比如正月初一,宪宗率臣为太上皇帝的尊号。正月十八日,宪宗下令宣称太上皇帝“老病”,称旧病未治愈,相当于向世界宣布了太上皇帝的病情,这是非常罕见的。自当月16日以来,宪宗还说“亲侍药膳”,暂时不听政。然而,19日,即宣布太上皇病情的第二天,顺宗死于兴庆宫,同时迁至太极殿发葬。难怪有人估计太上皇早就死了,正月十八日向天下通报太上皇的病情,就是为了掩盖太上皇被杀的真相。众所周知,这样做是为了掩盖和宣布太上皇的病情,恰恰暴露了宪宗和宦官的内疚,暴露了太上皇之死的可疑。
此外,元和十四年(819)七月,还发生了一起发人深省的事件。当大臣们讨论尊重宪宗时,一位首相主张加上“孝道”一词,另一位首相崔群认为“瑞圣”的尊重可以包括它的意思,没有必要加上“孝道”。宪宗听到这个消息后很生气,甚至把崔群贬到湖南作为观察小组练习。宪宗如此关心“孝道”这个词,说明他“内心有羞耻”,心里有一些顾虑。从侧面也反映出他很可能参与了逼顺宗内禅、杀顺宗的事件。
唐顺宗一死,王的幸福生活就结束了。史家说,唐宪宗在宦官的压力下,将母亲王氏迁出后宫,送到长安城东南兴庆宫。兴庆宫在哪里?既是偏僻的郊区,又是王的悲伤之地——丈夫顺宗就死在这里,难怪会“犹豫成病”。唐宪宗太残忍了。他真的害怕宦官吗?赵炎以为不尽然。首先,他已经快30岁了。从他对许多藩镇的残忍来看,他完全有能力对付宦官,甚至不能保护他的母亲。谁相信呢?只能说明他麻木于人伦。第二,从元和元年(806)把母亲赶出宫殿,直到元和十一年(816)母亲去世,他连探望的心都没有。十年来,他一次也没去过那里。这是什么意思?他杀了他的父亲,无脸去见他的母亲。
唐宪宗不是历史上第一个对父亲如此不孝的人。权力斗争一直相当残酷,利欲依然熏心,更何况九五之尊!历史上有很多父子相残、手足搏斗等案例。然而,唐宪宗无疑是唯一一个把母亲赶出家门十年不去看望她的皇帝。
历史上最不孝的皇帝:杀死生父,把母亲赶出宫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