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有两位著名的廉政官员:一位是礼部尚书张伯行,他是官清正,被康熙皇帝称为“天下清官第一”。张伯行任江苏巡抚时,为禁止下属送礼,专门发出了号召:“一米一铢,尽民脂膏。宽一分,民即得一分之赐;要一篇文章,身即受一篇文章的污染。“二是兵部尚书于成龙。在成龙担任两江总督三年后,他死于南京署。唯一的遗物是一个破箱和一个瓦缸。瓦缸里只有一套官服和官靴。所有前来悼念的官员都哭了,甚至“平时怕成龙的人,都感动得流鼻涕”。康熙皇帝称赞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廉政官员”。古往今来,一条铁律:贪官身败名裂,廉吏名垂青史。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历史是一面光学的镜子,是贪官还是廉政?道理不言而喻。
能官的反义词是庸官。从表面上看,庸官的危害似乎没有贪官那么严重。然而,在官员中,如果大多数庸官都比贪官更有害、更深远。庸官主要是指不谋其政、不愿承担责任、明哲保身、推诿扯皮的官员。庸官的为官哲学是“不干事;不出事;干事越多,出事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宁愿不干事,方保不出事”。东汉学者班固曾经给这样的官员画像——尸位素食,比喻那些占据职位而不做工作的人。就像祭祀中的尸体一样,他们只坐在座位上,不必做任何动作,白吃,不工作。事实上,庸官的危害不仅在于此,他们不善于谋事,而且善于谋人。这些官员往往善于管理人际关系,不做事,也不愿意看到别人做事,帮忙结伙,攻击官员,给官员泼脏水,绊倒。@ 吹牛拍马往往是庸官的长项。这导致了一种社会现象:优秀的人经常受到抑制,平庸的人经常通达。如何成为一名能官?敢于行动,有所作为,有所作为,有能力,有所作为,有所作为。总之,敢于承担责任。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在解释“善如水”时,将善分为七层含义:“善地、善渊、善人、善信、善治、善能、善时”,其中“善治”即“政治善治”。善治应该是治理的最高境界,但善治的前提是要有“善官”。换句话说,只有“善官”才能实现善治。
揭秘:谁曾被康熙皇帝称为【天下清官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