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入关后,来自世界各地的明朝皇室上层人物被杀。只有崇祯之子朱慈焕幸存下来,活到70多岁,才被凌迟处死。
只有崇祯之子朱慈焕幸运地活了下来,活到了七十多岁。
朱慈焕年轻时被授予永王称号,在成长的王子中排名第三。明朝灭亡时,他只有12岁。他和两个兄弟被李自成军俘虏,李自成把他裹在北京南下。
李自成战败后,朱慈焕开始在乱世飘零。他乞讨了一位姓王的乡绅家。乡绅看到他特别的气质,“仔细询问原因”。没有城府的朱慈焕透露了自己的身份。王乡绅是一位聪明的官员。看到王子沦落到这样的地步,他忍不住“握手哭泣”,冒着风险收留了他,改名为王士元,和儿子一起学习。
五年后,王乡绅因病去世,王家不愿继续收留他,他不得不流浪到江南当和尚。后来,浙江余姚的一位胡乡绅来到寺庙。他看到20出头的朱慈焕长得漂亮,气质好,充满诗意和书籍。他非常健谈(几十年后,蓬莱人李立远遇到了朱慈焕,说他“有丰富的标准,有良好的讨论风生。。。他学识渊博,手工交谈,节奏精细”,这表明朱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胡乡绅非常欣赏,劝他还庸俗,还把女儿嫁给了他。于是朱慈焕落户浙江,也算是成家立业。结婚后,朱慈焕以教书为业。岳父去世后,随着孩子的出生和家庭的繁重,他不得不四处寻找教席,经常向一些当地绅士打秋风,勉强维持生活。他一生小心翼翼,安分守法,风声紧迫,他迅速带着大家逃跑,几十年来流淌在大江南北,历尽艰辛。虽然一生受委屈劳累,但毕竟活了古稀之年,生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生了孙子,终于满堂了。尤其是晚年,赶上康熙盛世,政治形势日益稳定。为争取民心,康熙六次拜访明皇陵,行三跪九磕。特别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皇帝拜明孝陵后,还告诉大臣要拜访一位明朝皇室后裔,管理明孝陵:
我想访问明代后裔,授以职称,俾其世守祭事。夏殷古人之后,周封之于祁宋...二等与九卿会议俱奏。
虽然朱慈焕不敢出头接受康熙皇帝的好意,但皇帝对故明的态度是如此的“善良”,他认为自己这辈子可以好好结束。
出乎意料的是,康熙47年(1708年)发生了一场大灾难。今年4月,他和东家在书房下棋,突然闯入一队官兵,锁住了他。
回想起来,事件的根源是几年前口风不严。按理说,环境如此危险,朱慈焕应该守口如瓶。然而,人们总是有倾诉的欲望,尤其是前朝的王子,但现在他是一个可怜的教书师,到处打秋风乞讨食物。他身份的巨大差距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巨大的不平衡感。晚年,朱慈焕觉得自己可以松一口气,有一次喝酒后向一位交往久了的老朋友透露了自己的“秘密”。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爆炸性的消息很快就传出去了。浙江东部有一位志于反清复明的和尚。听到这个消息,他在康熙45年(1706年)打起朱慈焕的旗号,在大岚山起事。朱慈焕听到这个消息大惊小怪,立刻带着一个儿子从浙江逃到山东,没想到两年后还是被抓了。在抓住他之前,官员们去余姚的家搜查。他家还有“一妻二子三女一媳”,听官兵逮捕,气势汹汹,知道大事不好,除了一个儿子,其他六个人“都投了,六命俱尽”。
审判结果证明他是无辜的。虽然念一和尚打着他的旗号,但他从来没有直接联系过他。官员们让念一和尚在法庭上与朱慈焕对质,“提先生对质,云不认识”,证明他们根本不认识。
朱慈焕为自己辩护也很有力。他说:“我改名几十年了,冀避祸耳...我75岁了,血气已经衰落,一定是白头发。不是反对三晋变乱,而是反对清宁无事之日。而且所谓谋反者,一定要占城,积草屯粮,招军买马,打造盔甲。我曾经在这里。”
审讯官员还认为朱慈焕是有道理的,并向康熙报告了审讯结果。几年前,皇帝还说,他将访问一位明朝后代担任官员。朱慈焕似乎是最好的候选人。官员们对他很有礼貌。他们给了他美味的食物和饮料,等待皇帝做出决定。
出乎意料的是,事实证明,康熙皇帝所说的“访问明朝后裔”实际上是叶公好龙。现在,真正的“朱三王子”被逮捕了,他非常高兴。虽然康熙一生都以“慷慨和善良”而闻名,但他的对手是一个75岁的穷老人,但他永远不会放手。皇帝发出了一个命令:“朱三是王世元,凌迟被处死。伊子……都被砍掉了。”
逃亡一生的朱慈焕被拘留在刑场。看到他的两个儿子被斩首,他被一刀凌迟。到目前为止,崇祯的后代已经被彻底摧毁,真的是白色的,真的很干净。
崇祯儿子的悲惨结局:76岁被康熙凌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