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抗日英烈汉斯·希伯:左手拿笔,右手拿枪

[img]128122[/img]

记者、国际主义战士汉斯·希伯(1897-1941)。

他是一名“为国际主义奔赴欧亚”的记者,也是一名“为日寇血染沂蒙”的战士。他在中国抗日战场上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他是第一个穿着八路军军装,拿起枪,与法西斯作战而牺牲的欧洲人。

他是汉斯·希伯(Hans·Shippe)。最近,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决定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汉斯·希伯的名字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抗日战争英雄名单。

会见毛泽东、周恩来 传播中国革命的真相

[img]128123[/img]

汉斯·希伯出生于1897年的奥地利克拉科夫。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因参加反战而被捕入狱,直到战争结束才被释放,并加入了新成立的德国共产党。

1918年,为了宣传俄罗斯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希伯亲自访问了俄罗斯,撰写了大量报道,在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在俄罗斯期间,列宁和斯大林也亲切地见到了他。

希伯非常重视中国的革命运动。1926年,听到国共合作开始北伐的消息后,他深感“东方睡狮醒了”,毅然来到广州参加北伐军。他被分配到总政治部编译处担任《中国通讯》编辑。蒋介石1927年叛变革命,大肆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败。希伯愤怒地离开了中国。回到欧洲后,我忘了吃饭睡觉,专心写了一本书《从广州到上海(1925-1927)》,详细介绍了中国大革命的真相。

1932年9月,希伯与妻子秋迪再次来到中国,暂居上海租界。他经常联系中国共产党上海地下组织,协助安置秘密电台,发送信息。他在《中国周刊》上发表了《关于马克思对中国的评论》一文,传播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并以“亚细亚人”的笔名为《太平事务》、《曼彻斯特卫报》撰文对远东地区和中国问题进行了评论,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评价了国民党蒋介石的政策,揭示了日本帝国主义试图垄断中国统治亚洲的野心。

1938年春,希伯来到延安,接受毛泽东的亲切会见。1939年,作为美国太平洋协会《太平洋事务》月刊记者,他来到皖南泾县云岭,会见了周恩来、叶挺、刘少奇、陈毅等领导人。在苏北,他完成了一份8万字的手稿《中国团结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和新四军》。

“我想和士兵们一起报道这场斗争的神圣事迹。”

[img]128124[/img]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试图打破僵局,重点“扫荡”我的抗日根据地。为了粉碎日军的“大扫荡”,我八路军115师领导决定从滨海区进入沂蒙山区,与山东纵队领导机关会面,形成统一的反“扫荡”领导机构。山东分局决定让希伯夫妇暂时回上海躲避,因为当时情况非常危险。而希伯坚决留下:“让秋迪(希伯妻子)回去我同意,但我永远不会离开山东。一个有成就的记者从不害怕枪炮子弹!他还说:“正是这样,我才更应该去!从来没有外国记者去过那里,更需要我!我到了那里才能找到很多问题的答案。“这是我最需要的时候。我想和士兵们一起向世界各地反法西斯的人们报告这场斗争的神圣事迹。他还坚决表示,只要一息还存,就要留下来,和八路军士兵一起参加反“扫荡”。

一天深夜,希伯跟随115师师部和山东分局的领导机构,在师特务营的掩护下,在寒冷的北风下,涉过薄冰的沂河和沭河,静静地穿过敌人严密封锁的沂沭平原。

激烈的反“扫荡”战斗开始了。为了灵活、机动地攻击敌人,八路军士兵经常要在山谷之间跋涉。有时他们白天打仗,晚上急着行军。他们经常整天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希伯仍然和士兵们一起生活和战斗。他很快适应了游击战争的流动生活,学会了射击,熟练掌握了行军和夜间联系密码,并利用战斗间隙进行了现场采访,撰写了新闻报道。他常说:“我的任务是抗击侵略者,我要一手拿笔,一手拿枪!“当与敌人作战时,子弹呼啸着从他身边经过。他总是冷静机智,一边战斗,一边观察,记录战斗场景,为新闻报道积累信息。

每当他到达宿营时,一切都是寂静的。士兵们已经睡着了,但他忙于写作。“滴答”打字机的声音不断响起,他不知疲倦地工作。在军队和村民中间,有地图、望远镜、搪瓷杯和毛巾的牛皮包很常见。他不仅采访了党、政府、军队领导人、士兵和农民,采访了日本战俘,参加了各种集会,还参加了夜间袭击,观察了士兵们如何攻击敌人。很快,他写了一篇长篇报道,如《日寇占领区之旅》、《山东八路军》、《为收复山东而奋斗》。在他厚厚的文稿中,增加了大量详细生动的描写八路军反“扫荡”的通讯和特写,如《反“扫荡”日记》。

希伯在《日寇占领区之旅》一文中写道:“日本帝国主义宣布‘占领’山东,但我──一位反法西斯新闻记者在这个“日本占领区”自由旅行,但他在这个地区遇到了成千上万的抗日士兵和人民,但他瞥见了日本“皇军”的破盔甲和破碎的“太阳旗”。很多外国人很难看到我亲身经历的这些事情。如果有人不相信这些事实,那些人会惊讶的是,当中国人民有一天光复了所有的土地。”

杀死几个敌人 44岁时,中国战场被感染

[img]128125[/img]

留田突破后,为了更有效地打击日本侵略者,保卫抗日根据地,115师和中共山东分局领导决定组建许多军队、机关和抗日大学生,到各地动员群众进行游击战争。希伯随山东省战时工作委员会进入沂南县西梭庄。

1941年11月29日晚,雪骤风急。当后方机关3000多人转移时,希伯在大青山被日军重兵包围。敌人用混合旅团的力量围困了我的部队。当时我部只有一个特务连和一些抗大学生,敌众我寡,战斗异常激烈。为了掩护机关的转移,部队负责人决定将所有人员组成三个分队,分批向南突破。希伯拒绝与第一和第二分队一起离开,毅然拔出手枪加入最后突破的第三分队。

敌人用密集的炮火从四面八方压过来,封锁了突破口。为了掩护他,希伯的战友翻译和警卫相继牺牲。希伯拿着他们留下的武器向敌人猛烈射击。一颗子弹击中他的臀部,血沿着大腿流下来,他继续向敌人射击。另一颗子弹击中了他,希伯胸前涌出了血。另一枚炮弹落在他附近...希伯终于摔倒了,他全身五处受伤。

记住这一刻:1941年11月29日晚,在大青山五道沟附近杀死几名日军后,44岁的希伯血洒中国,在战场上牺牲了自己的尸体。他去山东只有两个月零18天。

徐向前、聂荣珍元帅分别为希伯题词:

“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希伯同志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亲密战友汉斯·希伯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亲密战友汉斯·希伯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抗日英烈汉斯·希伯:左手拿笔,右手拿枪抗日英烈汉斯·希伯:左手拿笔,右手拿枪

,,

  • 那些从未忘记的岁月:抗日战争老兵成甲子的风雨人生
  • 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万平县进行搜查,被中国守军第29军拒绝...

  • 国军士兵死亡宣言系列集:不应被遗忘的历史
  • [img]128103[/img] 国军战士 1、寸性奇1895英寸~194、腾冲人,陆军12师少将师长。“枪在手,剑在腰,济则为国争光,...

  • 揭露日本对中国的情报战争:抗日战争前已在中国收集情报70年
  •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入侵中国的开始。日本花了70年时间在中国各地收集信息,直到它发动战争。” 此...

  • 抗战期间,上海发现了一个碉堡群 监测交通所的建设
  • 在新邦镇鲁兴村的一个偏远地方,他发现还有一个完整的日本侵略者建造了掩体。专家认为,这个掩体是日本侵略者在抗日战争期间...

  • 为什么中国抗日战争大刀上有两个凹槽?用于放血吗?
  • 据大多数人所知,刀上的血槽是为了放血而留的,这意味着拔刀时,由于血液粘度和张力,刀片接触面会产生负压,或者刀片会被肌...

  • 抗日战争疑云:谁在哪里重创日本旗舰云?
  • 作为中国人,他们大多熟悉“撞沉吉野”。然而,这个口号和可恨的吉野舰真的很熟悉,直到电影《甲午风云》播出。抗日战争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