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中的商鞅传,商鞅是一个令人敬畏、珍惜和怜悯的人物。令人敬畏的是,他意志坚定,理想执着,眼光远大,行动坚决,果断斩断,一心孤行,不顾后果。他有所有改革家都应该具备的优势,也有秦孝公永恒的信任。20多年来,他放下了手和心,让他锋利的刀在秦国虚弱多病的身体上被切割和切除。他真的在这里做了一件大事,让连续几代贫穷弱小的秦国成为诸侯国的佼佼者,矛头所向,势如破竹,“诸侯收敛,西面向风”(桑弘羊)。为秦统一六国的政治制度、思想和军事基础奠定了基础。商君相秦十年后,《史记》记载:“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商君相秦十年后,《史记》记载:“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令人遗憾的是,他是一个善于处理事情而不善于处理自己的人,或者说,他可以做大事,但只能做一个恶棍。做事练习,为人刻薄。为国谋,善;为自己谋,拙。以小人的方式做大事,事成了,人却输了。郭沫若认为,他和秦孝公都是无私的人(顺便说一句,“公私分明”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商君书》中)。其实孝公也有为子孙谋私心,商君真的把一切都奉献出来了。《战国策秦策三》记载秦国后来的应侯范遂说,商鞅:事奉孝公,尽力没有二心,全心全意为公,不顾个人利益,以奖惩诚信致国家大治,用尽才华表达思想,不惜承受怨恨,欺骗老朋友,俘虏魏国的儿子,最后帮助秦国俘虏敌人,破败敌人,掠地千里..
商鞅真的到了献出良心的地步。对秦国来说,他抛弃了自己的名誉和个性。当一个人皈依一个政治实体到“无己”时,悲剧就开始了。毕竟,人类有更基本的安身立命原则。它关系到人类的尊严、价值和幸福的基础,这是人与上帝之间的承诺,是所有暂时的政治需要所无法替代和超越的。郭沫若无法理解这一点:“虽然兵不厌诈,人为主,但这样卖朋友,卖故国,真是令人震惊。“秦孝公死后,被商鞅处罚的王子成了新的主人。风越来越紧,不祥的阴云越来越浓。商鞅要求退休,蛰居封地,如芒刺在背,惊慌失措,带着家人和母亲回到魏国。魏人不接受,理由是:“你竟然可以出卖欺骗你的老朋友公子,我们不知道你的性格。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由于商鞅使秦国强大,诸侯国不敢得罪秦国,没有人敢接受他。《吕氏春秋无义篇》就此议论:“故士自己也必不可少。“背叛你的良心,依附于政治,抛弃你的价值去迎合权力。这种“无私”在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是知识分子的疯狂。
这是他被车裂的结局。当他被复仇者强迫绝望时,他的国家不接受他,他不得不带着他为数不多的徒弟北上攻击郑,与无望的野兽作斗争。他大概想在秦外自营一个容身之所。他知道他在秦没有立锥的地方。十五邑商业封地的官衔、封号、封地瞬间灰飞烟灭。诸侯各国纷纷关上他的大门,如避瘟神。背后是被他割了鼻子,八年不能闭门的儿子虔诚,咬牙切齿;眼前是四面竖起的墙,有一种说“不”的声音,“逃不掉的,归莫之容”(《新序》),世界那么大,幅员那么广,除了那些死心塌地的徒弟,没有他的朋友——他过去太无视朋友的价值,践踏了做朋友的基本方式。当一个人没有自己的独立意志和独立操纵,抛弃所有基本的道德信条,依附于这个系统时,这个系统当然可以给你,也可以带走。所有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死亡(如果没有外部压力或对外部压力说“不”)。聪明的商鞅真的不知道这一天会到来吗?在他被车裂五个月前,赵亮警告他:“秦王一旦捐赠客人而不立朝,秦国收君者,难道不是很微妙吗?死可翘足而待。一旦老秦王伸腿死了,秦国以罪收捕你,人数会少吗?你的死期很快就要到了!五个月后,被世人抛弃的可怜、绝望的商君在郑国的游泳池里被杀,然后尸体被残忍地裂开(据《史记·商鞅传》报道。“秦本纪”言似直接车裂)。咬牙切齿的复仇者杀死了商鞅的家人,包括白发苍苍的母亲。这时,商鞅又把自己的生命和全家人的生命奉献给了秦国。他的罪名真是黑色幽默:“莫如商君反者!“——一个忠心耿耿的人,献出了良心的生命,终于被指控“反叛”!不知道商鞅在目睹自己白发苍苍的老母血溅屠刀时,这个大公无私的人是怎么想的?
@ 我真的不忍心对商鞅说坏话。其实我心里很尊敬他。看到他走投无路仰天长叹,还为他流了一把心酸泪。然而,读完《商君书》后,他不得不说他的坏话。幸运的是,《商君书》不一定是商君写的。高亨先生认为至少有五篇文章不是他的,而郭沫若则认为,除了《国内》,其余的都不是商君写的。这样,我写下面的文字,感情上就不是很尴尬了——让我这样欺骗自己。《史记》中的商鞅和《商君书》中的商鞅确实给了我两个极不协调的形象。假如《史记》中的商鞅令人敬畏、珍惜、怜悯,那么《商君书》中的商鞅形象就是让我害怕、恶恨。
事实上,司马迁对商君的态度也相当暧昧。太史公在写商鞅的行为和政绩时,几乎没有贬低甚至说“秦民欢乐”的话。与此同时,还可疑地写了一大段商鞅以帝王之迹为孝公,不得不用霸道的话语。“以帝王术为代表,以其欲干孝公,劫持浮说,非其质。“这不得不说有为商鞅开脱的嫌疑。然而,在传后常规的“太史公说”中,他还说商鞅是“天赋刻薄的人也”,“少恩”,“卒被恶名于秦,有以也夫!“这不是有点幸灾乐祸的味道吗?
强国穷民:秦商鞅如何从改革家变成人民公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