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轩辕庙的碑亭里,有一篇明太祖朱元璋祭奠黄帝陵的“御制祝文”。全文如下:“我出生后,为人民服务于草野;当元失控时,世界各不相同,这是一个混乱的秋天,集众用武。四年来,荷皇天后土眷佑,遂平暴乱,以天下为主。君生上古,继天立极,作涿辙,神功圣德,垂法至今。我兴百神之祭,考君陵墓在这里,但相去年远;观察经典所载,虽然切慕于心,奈禀生之愚,时有古今,民俗也不一样。仰唯圣神,万世所法,特遣官献祭修陵,圣灵不昧,其鉴纳!尚飨!这篇祭文写得很真诚,今天读起来还是很感人的。那朱元璋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祭文呢?他祭奠黄帝陵的意图是什么?
朱元璋从小就很穷,父母和兄弟都饿死了。为了活下去,他不得不去皇觉寺当僧人,在庙里充当杂役。后来大饥荒,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元璋出寺只能乞讨为生。25岁时,他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对蒙元暴政的抵制。郭子兴死后,他成为了这支队伍的领导者,因为他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杰出才能。公元1356年,朱元璋军队占领集庆,改名为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并在那里建立政权。经过几年的战斗,他采纳了儒学朱升“高筑墙、广积粮、慢称王”的建议,发展农业生产,扩大军队,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成为明朝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明太祖,年名洪武。
由于出身贫寒,文化知识不多,朱元璋不知道历代皇帝都在祭祀黄帝。然而,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皇帝,朱元璋非常清楚祭祀黄帝的意义。因此,朱元璋登基四年后,当他听到周围的谋臣谈起历代皇帝祭祖时,就提出祭祖——轩辕黄帝。这在朝廷里引起了一些人的悄悄议论:“朱重八(朱元璋小名)还懂轩辕黄帝!“讨论是讨论,但没有人敢公开说话。
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朱元璋派中书管勾甘,前往陕西中部祭黄帝陵。大臣们提前为他写了一份“御制祝文”(即祭文),朱元璋看完后非常不满。他觉得称帝四年后才想到祭扫黄帝祖先,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深恐后人因此嘲笑他无知,@ 要求“御制祝文”一定要把他的功绩写清楚,并把他称帝四年未祭黄帝陵的主要原因说清楚。在按照他的意思改写的祭文中,他真诚地说:作为一个起源于鲁莽却主宰世界的幸运儿,他一直很感激和钦佩祖先的功德。然而,随着年龄的推移,他暂时找不到黄帝陵的地址。后来,他通过考证经典作品发现了轩辕黄帝陵。耽误了四年,没能及时祭奠,但心里却一直想着祖先。我希望我的祖先能接受他真诚的心。
当然,朱元璋这样做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想通过祭祀黄帝来展示自己的“正统”身份,但这也证明了黄帝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崇高地位。在明太祖之前和之后,历代皇帝都非常重视黄帝陵的祭祀。到目前为止,这项活动的规模已经大大超过了以前。祭祀黄帝陵实际上是继承中国文化的重要仪式。如今,这种庄严的活动不仅属于皇帝,而且分散在地球各个角落的中国后代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其中。这样,我们就可以追溯到中华民族的血液来源,增强民族凝聚力,让中国大地在人文祖先的光辉下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明朝历史上祭奠黄帝陵的意图是什么?